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问政视野下网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问政是政治生活领域的新生事物,也是一种趋势。在网络问政视野下,网络问政主体重要方面——网民的网民意识有进步的方面,也有缺失的方面。造成进步和缺失的原因除了现实中的公民缺乏问政意识之外,还有网络本身的特点。必须从制定网络问政促进法、建立网络话语公共领域、宣传网络与问政知识、搭建和维护网络问政平台等方面培养网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着网络主体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道德责任缺乏与权利意识淡薄,臣民意识浓厚与公民意识相对缺失等问题。为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网络环境法制监管,设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专题网站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四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虹霞 《世纪桥》2009,(7):118-119
对北京四所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进行的实证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少方面还相对薄弱。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的不足及社会公民文化氖围的缺乏是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复杂多样。我国大学生对高校公民教育现状很不满意,他们认为亟待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一定要多种多样,必须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生活准则,社会公德缺失现状呼唤着社会公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社会公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离不开公民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等途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它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的公民人格得以形成和体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了,主体意识强化了,批判精神提高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握网络政治的发展趋势,兴利除弊,引导网络政治活动中的公民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大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自觉参政议政,参与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热情日益高涨,他们作为"准公民"是未来公民社会的主体,是网络参与的最活跃群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既接收着各种复杂的信息,又在不停地转发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网络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过程中,积极和消极作用是并存的,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引导和监管,发挥网络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生活准则。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呼唤着建设社会公德的良性运行机制,社会公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离不开公民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等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周光发 《世纪桥》2007,(5):138-138,147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现代公民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这既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对培养守法、道德和参与社会的理想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国家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学中重点突出人本、灵活、实践、开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和手段,互联网已经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在网络监督中,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他们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时时处处对党和政府官员一举一动进行监督。使得网络监督越来越成为常态化,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的形式。网络监督改变着我们的政治生态,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不愿面对网络监督,不会应对网络监督,导致一些小事酿成大事。有限责任变成无限责任,工作陷入被动,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使得党和政府形象受到损害。因此,对待网络监督,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其对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防范和处置好网络监督事件,主动引导网民,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以网民为主体、以网络空间为平台和路径,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网络互动、博弈,形成网络舆论并达成网民群体一致行动的网络运动,在哈贝马斯式理想型公共领域中,正成为网民表达话语权、参与公共事务、监督公共权力的主要场域。在对国内外五起典型网络运动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网络运动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把关人和群体极化四个结构性过程,指出网络运动对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甚至国家安全造成冲击和影响,需要完善相关政策,以维护公民基本权益,引导网络运动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国栋 《学习月刊》2011,(24):121-122
公民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问政呈现出"政府主导型"与"网民自发型"的分化,折射出公民意识"觉醒"和"混沌"交织的现状。对网络"自发型平台"中公民意识进行分析,可见公民意识在舆情热点中全面覆盖,表现出多向度性、建设性和倾向性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两点思考:提高主导型问政的吸引力,引导问政的制度化发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公共意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重点对象是公务员。我国公务员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法治意识不强、道德意识滑坡、责任意识缺乏、平等意识缺失等问题,必须完善公务员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白杨林 《党课》2012,(17):108-109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谣言”这一怪胎也层出不穷,似毒品一般误导着网民,不但降低了网络公信力,污染了网络环境,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形象,给网民、互联网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  相似文献   

17.
潘军训 《世纪桥》2011,(23):88-89
公共精神的强弱不仅构造着社会关系网络间的信任,而且也影响着民主政治发展。而我国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将阻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精神,从而不断累积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8.
网络问政对政府决策、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我国公民参与网络问政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认识存在误区、公民参与网络问政的自由缺乏有效规范、公民参与网络问政的相关制度环境缺失等问题。因此,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提升领导干部对网络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培育公民有序理性参与网络问政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我国网民数量不断上涨。截止2015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88.9%[1]。可以说,网络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已经很深刻地影响着转型、深入改革时期的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信息的快速流动、便捷获取,以及公民的权利诉求意识不断增强,以网络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新媒体事件不断发生,其  相似文献   

20.
张帆  陆艺 《求实》2010,(11)
网络实名制争议事件本身反映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反对网络实名制是对言论自由权、公民监督权和隐私权的明确主张和积极维护。权利意识与道德责任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应当积极引导网民提高自身素质,使其在权利意识觉醒、增强的同时不忘道德责任自律,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