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语言观的颠覆与重建——论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针对妇女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女性写作"理论,以激进的态度来颠覆男权语言观对女性的压抑.为此,法国的3位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海伦娜·西苏、露西·伊瑞加雷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分别创立了"女性写作"、"女人腔和女性谱系"和"符号学"来在语言中建构主体.但她们的共同弱点是过分强调女性的生理和语言,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相似文献   

2.
女权主义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一支,它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女性阅读、女性形象、女性写作.它要求以全新的女性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进行声讨和批判,并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它已经而且还将对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潮流极大影响了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学写作.女性文学写作对女性重要角色--母亲身份的质疑与反思,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彰显出女性写作的独特意义.对母亲欲望化情感的书写和母女情感的去魅是女性文学写作的两种重要叙事策略,由此实现了母亲形象的世俗化还原,动摇、冲击着男权话语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校园女性语言侵害现象在今天的校园中日渐严重.女性语言侵害现象表现极为复杂,当前社会文化的迷失以及双性化潮流是其主要的原因.这种倾向不是女性语言多样性的表现,无益于女性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焦艳  龚岱辰 《工会论坛》2014,(6):109-112
90年代的女性文学是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及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通过近似自传的写作方式书写女性意识,抵抗男权话语。本文以陈染、林白为例,从女性文学自传性的真实私人生活的描写、忽视时代背景以及关注个体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倾向的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6.
陈染的小说摆脱了宏大的国家与民族叙事,仅从女性个人经验出发,摹写当代女性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困境,追问自身的存在和现代性焦虑.她的写作展现了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她个人化的女性叙事为中国女性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叙事空间,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女性写作以鲜明的个体话语方式通过与历史对话,探求女性“自我”生成的基点,揭穿隐蔽在现实背后的历史诡计。女性历史写作的多形态存在,显示了女性写作者与历史对话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查炎平 《工会论坛》2007,13(2):158-159
凌叔华的作品呈现出多姿的女人世界,而且其基调是悲剧。自传体小说《古韵》生动再现了凌叔华的童年生活及家族记忆,可以作为她的写作“女人”的参照性解读文本,本文志在以此考察凌叔华的创作特色与其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的关系,透析其女性写作生成的原因及其独特性存在,展示其超越时代的先进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三代女作家中,庐隐、冯沅君、冰心谋求从不同侧面建构女性新的历史,却未能对传统彻底解构;张爱玲彻底解构了女性历史,却未能在新的起点上有所建构;而丁玲在这两方面均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她既猛烈地扫除堆置在女权道路上的一切垃圾,又以拓荒者的姿态,谋求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建构起女权大厦,如何使女性作家既坚持女性写作,服务于女权的自我探索,又谨防西化;如何使女性写作既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又不至于淹没于宏大的叙事之中,丁玲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五四至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的主体性变迁呈现为自我发现、自我失落、自我寻找和自我建构的认同过程,这表明女性写作中的自我认同是一个连贯性和永恒性的命题,是对外在奴役的挣脱和主体自由的寻求,其意义在于自我行动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语言潜能的开发与女性参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参与社会发展,语言潜能的开发非常重要。女性先天具有语言优势,女性应开发这种潜能并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各部门以及女性自身要重视语言能力,女性应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社会化产物,受社会心理、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着性别差异.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女性语言具有较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一命题亦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几种女性用语现象入手展示这种语言特点,并从生理因素、心理机制、生命意义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寻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女性意识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蔓延和发展,女性成长这一写作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她的作品中女性成长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婚礼的成员>中的弗兰淇和<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从女性意识的成长这一角度来分析这两个女孩的成长既反映了女性对自身性别意识的困惑,也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延伸.  相似文献   

14.
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是在批判和借鉴弗洛伊德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派所创立的性别理论和“女性写作”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这一学派在否定精神分析学说性别歧视的同时,却又难以摆脱其阴影;在强调女性生理、心理特征时,却忽略了社会经验,因而其成功与困窘并存.  相似文献   

15.
女性话语角色与交际语言常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女性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同,影响了女性交际语言常量,为弥补言语量的不足,女性常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语言的辅助形式进行补充。这种独特的弥补方式的背后反映的问题,是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多写个人生活与自我生存体验,企图以此对抗男性社会,建构起与众不同的女性话语空间.但这种私人化写作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极有可能成为某些人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从而进一步强化女人"第二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突破了传记写作与女性写作的窠臼,大陆出身的欧美华人女作家以跨文化人的身份在其自传体文本中开拓了一种超越性别角色、民族立场的创作视角。摒弃了尖锐的性别立场与女性私人叙事,作品把个人心灵史的展示与社会历史叙事相互渗透,其西方价值体系为本的现代意识、“女性个体生存观”与文化比较的视野等等使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创作完成了对于现代中国女性文学、自传体文学、华裔少数民族文学在价值评判、文化反思、性别观念、审美范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型,新型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990年代,新写实主义的日常叙事、以解构为指归的狂欢化写作和个人化的躯体写作,在女性文学的格局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三部作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棉棉的《啦啦啦》、九丹的《乌鸦》的论述,揭示了无论是躲进私人空间的女人,身体写作中的新新人类,还是另类的留学生文学《乌鸦》中的小龙女,都始终没有摆脱对男人的依附。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依然笼罩在男权文化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感受是社会性别理论的重要内容,用以考量妇女生活的真情实感.考察妇女自我感受的结果,或可改变对历史问题的成规固见.妇女自我感受的获得,一般取自于女性自己的书写——女性材料,但唐朝的妇女写作不盛行,留下来的女性书写有限且真伪难辨.因受限于史料,唐时妇女自我感受这一命题,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选取郑琼与杨牢的婚姻情感生活,以郑琼的婚姻心理和感受为研究重点,通过对郑琼情感世界的分析,借以提出一种在女性史料缺失时,考察妇女自我感受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