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小卉 《群众》2017,(16):8-10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提出了“城市群”(City Groups)这一概念,1976年他首次提出了美国东北海岸和五大湖地区、日本东海道地区、英国东南部、西北欧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观点。他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现代意义上城市群研究的开拓者。此后,不断完善的城市群理论,为人们理解迅速发展着的城市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从全球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群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益,已成为影响人类世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做研究时,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3.
韩立明 《群众》2017,(13):18-18
运功能节点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提升面向国际、服务长江中上游及长江以北地区发展的资源配置能力,努力成为扬子江城市群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的“江海门户”。另一方面,策应长三角城市群和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打造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发展布局,抢抓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机遇,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空间格局,着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苏沿海湾区经济新增长极,打造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和Ⅱ型大城市,努力成为扬子江城市群与上海协同发展的“咬合器”。  相似文献   

4.
朱伟 《今日浙江》2003,(24):14-15
当前,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呈现加速趋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日益成为承载这种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群,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靓”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青睐。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人才合作,更好地为嘉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武亮靓 《今日浙江》2003,(14):38-39
当前,长三角地区加强区域合作,接轨上海出现了“百舸争流”的新气象。海盐作为地处长三角中心、距上海仅有100公里的滨海之县,理应顺势应时,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近水楼台”效应,乘上海之船,倾全县之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一颗璀璨的“滨海明珠”。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加速“大通关”。目前,长三角已有780家企业参与“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进出口货物3.5万批次、货值56.8亿美元;长三角检验检疫实现了电子信息联网;海事、边检、电子口岸、口岸物流等多个项目合作也取得进展。作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通关协作”是长三角区域去年6月启动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地理位置相对更为偏远的台州,去年,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第16个城市,这对我们金华,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触动。金华地理上虽处于“长三角”南翼边缘,但是国家级的重要的交通枢纽,距离上海只不过三小时的高速路程,而且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金华与上海在经济、社会、教育、人文等等方面联系都非常紧密。面对日益加快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与融合,我们要为争取早日成为继台州之后“长三角”城市群第17个城市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接轨与融入,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我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在向“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跨越中,杭州市余杭区站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圈内的高度,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把打造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作为自己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燃琳 《时事报告》2004,(2):25-28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用“世界都市圈”这个词来描绘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带。以后,人们又列出几个世界大城市群,直到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把长三角也列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政策瞭望》2004,(1):5-7
“V”与“T”的接轨——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在长达数十页的规划文本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字眼是“长三角”。文本中多次提到规划的目标:到规划期末,将环杭州湾地区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国际都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前沿和对外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长三角地区省市间、城际间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一系列“人才开发一体化”项目,以及为“打破地区行政壁垒”、“降低流动成本”所相继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长三角地区渴望“流动”的人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圈,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的长三角地区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火车头。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打造一体化“人才圈”的现实促使政府部门终于走到一起,扛起“城市联盟”的大旗,共同拉开了“破冰行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12.
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中屡有大手笔的浙江,又有新的重大举措。12月10日,历时半年多、经过数十次推敲、九易其稿的《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了由两院院士周干峙,中科院院士齐康、王颖,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30多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的审议。对于现有人口2303万,土地面积仅为4.54万平方公里的环杭州湾地区而言,《规划》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这一块经济热土绘就了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宏伟建设蓝图:构筑一个融入“长三角”的“金南翼”城市和产业群落。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一座发展中的国际化大都市。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一个可期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自本期开始,我们将在全新栏目——东方文明中,为您奉上上海直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文明创建的资讯。在这里,让我们聆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是什么? 现在,人们一提到长三角,便说出一连串数字.简单的,会概括为--"是一个由15座城市组成的以上海为旗舰的联合舰队……",或者--"一个仅占中国总面积1.1%,但GDP却创造了全国的20%的地区",或者--"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6大中心城市圈",或者--"是以上海为圆点的××小时交通圈"……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生产力的竞争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表现为对全球范围内信息和资源的集聚程度和配置能力。“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重大变化,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总体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特征日趋明显;二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凸现;三是国内外竞争进一步加剧;四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对城市群功能和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将面临不少机遇: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全球城市体系的网络化;都市密集区的集聚效应;创新型国家战略与长三角的科技优势。同时,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发展也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2,(4):38-38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的著作《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具体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按其标准,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区域,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产业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赶不上长三角地区,但是长株潭城市群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在某些方面还是优越于长三角地区,比如机电产业,长株潭城市群拥有机电产业一体化基地,这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特色产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7,(9)
<正>"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国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新格局,长江经济带战略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江苏地处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唯一一个既有长江黄金水道,又有近1000公里海岸线的省份。为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内方面,一是加强与上海的  相似文献   

19.
“大都市圈(带)”的概念是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61年提出的,指呈带状分布、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城市经济圈不仅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区。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交通、通讯条件下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20.
所谓经济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三大经济增长极,它们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目前,中国经济“第四极”成为众多城市群竞争的对象,竞争成功就意味着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和政策支持.但各大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其自身的长处与短板,本文甄选四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的优劣势和最具竞争“第四极”的城市群,并给出它们发展须共同遵循的路径,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