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数词和量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一九七五年出土的秦墓竹简,总计有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法律、文书,不仅有秦律,而且有解释律文的问答和有关治狱的文书程式。写成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末年到秦始皇时期(其中《编年纪》截止于秦始皇卅年,即公元前二一七年)。这批秦简,已由文物出版社于一九七八年出版,书名《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秦简》)。  相似文献   

2.
寅年谈虎     
寅年谈虎李雄李富轩时光流逝,斗换星移,牛年过去,人们又迎来了虎年。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说:“寅,木也,其禽虎也。”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11号秦墓出土的《日书》甲种竹简中,早已有了寅与虎对应的记载。中国自古龙虎并称,如“东方青龙,西方...  相似文献   

3.
指纹与手迹在社会生活及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体现了数千年中华法制文明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经验与智慧。利用"手迹"进行侦查勘验,最早出现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周代的"质剂"(木刻契约)、汉唐时的"下手书"与"画指券"、宋元时代的"手印""手模"具有防诈证信的作用,它们在古人生活及交易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凭证。  相似文献   

4.
宋代梅尧臣在其《白兔》诗中说“可笑嫦娥不了事,却走白兔来人间”。中国自古以来,庶民百姓,骚人墨客,都认为白兔是月宫中的圣洁神物,也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兔子对应十二地支,早在先秦就有了记载:在公元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虎11号秦墓出土的《日书》甲种本竹...  相似文献   

5.
论云梦秦简中的廉政思想育海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共有一千余片,两万余言,系秦昭王末年到秦始皇30年间陆续而成的文献。其内容包括秦律条文、解释律文的问答、有关治狱的文书程式以及对为官之道的论述等许多方面,是我们研究秦代法律...  相似文献   

6.
秦,西周初期的弱小诸侯国,经历数代人变法图强努力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尚武尚勇""爱慕人才"的"秦风"是秦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奖励"农战""利出一孔"的"秦律"是秦国富兵强的不二法宝。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其弊,以"严刑峻法"著称的秦律非但未能保护秦王朝"一世二世……及至万世",反而使秦在短短17年之后,二世而亡。秦亡的教训亦常常为后人所警醒。  相似文献   

7.
秦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制度看上去与《周礼》《管子》记载的吏师制度和布宪之法十分相似,但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前者继承了后者。本文认为它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形成的一项独有的制度和政策,秦统一天下后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经李斯重申而施行于全天下,并流传后世,影响久远。官师一体、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周代有其合理性,但秦国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政策扼杀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相似文献   

8.
文物鉴赏     
<正>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秦,1978年云梦睡虎地44号墓出土。它由两半木胎分别挖制再粘合而成。通体髹黑漆,再用红、褐漆于扁壶的一面绘雄壮有力的犀牛,另一面绘并肩前进的奔马和飞鸟。扁壶的两侧面绘变形风鸟纹。盛酒器中最常见的是扁壶。它有一个专名  相似文献   

9.
田延峰 《前沿》2011,(6):144-147
秦的畤祭是以坛祭天。最初,秦祭祀白帝,希望白帝保佑秦国扩张土地。之所以如此,是秦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畤祭又体现了地域性的因素,而白帝少暤和秦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秦以"方伯"自居,对周的祭天礼仪进行了一种改造。之后,受《山海经》中的四方神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同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秦又祭祀青帝、黄帝、炎帝。祭祀青帝是希望青帝能够保佑秦国战胜晋国;对黄帝、炎帝的祭祀有昭示正统、融合文化的意义。在《吕氏春秋》中秦对天帝的祭祀被进一步整理成了系统的五帝说。秦五帝说有自己独特的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李蒙 《人民公安》2012,(4):52-55
2010年10月,陕西西安临潼区的秦东陵发生被盗案。秦东陵一号大墓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陵园,盗洞直通陵园主墓室。2011年1月11日,西安警方宣布全案告破,抓住了盗墓贼,自然大快人心,不过也引起人们的思索。秦公大墓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的墓,分散在多处,历代被盗的情况如何,对秦公大墓及其地下文物应该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11.
秦的“士伍”是秦的社会中一支人数较多、较重要的社会力量。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关“士伍”的条目较多,仅《封诊式》就有27条,《秦律十八种》和《法律答问》中也有若干条,《史记》和《汉书》中对“士伍”也都有记载。那么,秦的“士伍” 身份及其阶级属性怎样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秦的历史和社会阶级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工律是中国古代有关工程兴建、工事修造、钱币铸造和制造兵器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最早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从《秦律》、《汉律》、《唐律疏议》、《宋刑统》、《至元新格》、《大明律》、《大清律例》中关于工律的规定来看,历代虽屡有兴革,但大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始终保持一种历史的传承关系。工律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从《秦律》一直到《大清律例》,从设置上来讲,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历代工律律文基本上是因袭前朝,根据本朝实际,略作修改,工律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最近,秦公大墓有珍贵文物出土,加上十年来秦始皇陵畔有大批兵马陶俑与铜人车马被发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实况的一角,使我们大开眼界。这批文物以它独有的浑雄气派与生动形象,引起了国内外各方人士的浓厚兴趣。但这批古史物证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创立秦王朝的秦人或秦族在我国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偏居西北的秦国是怎样扩展成为统一全中国的秦王朝?值得注意的是,空前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只  相似文献   

14.
<正>一、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所记载,1975年在湖北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封诊式》较为鲜明地记载了穴盗、贼死(劫杀)、经死(自杀)、出子(刑事堕胎)等刑事勘查记录,在历代史籍材料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运用笔迹检验、痕迹检验、尸体勘验手段办案的实例记载,较集中的有《疑狱集》(距今一千多年),棠阳比事(公元1209—1213年,已由明代吴纳译成日文传至日本),《折狱龟鉴》(公元1595年),尤其是宋代来慈(公元1247年)编著的《洗冤集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曾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流传至国外。解放前国外的刑事技术通过它们的势力范围传入我国,使我国当时的刑事技术带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解放后,在接管伪警系统时,接收了部分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当时只有初级的手印管理、法医检验和文件检验。1955年,我国引进原苏联的同一认定理论和检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刑事科学技术体系,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培养了痕迹检验、文件检验、法医、化学检验、刑事照相和警犬管理的专门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刑事技术的研究机构相继恢复建立,形成了由国家设物证鉴定中心,公安高校设刑事技术系,省级设刑事技术处  相似文献   

15.
袁祖亮 《协商论坛》2010,(12):38-43
东汉之葬制与2号墓中之文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汉时期的葬制。《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云:"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曹操是在他死的前一年建造坟墓的,虽然没有明载占地面积的数目,但从曹操《遗令》中"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的记载看,与《汉旧仪》中的记载相符。两汉帝陵深13丈,而2号墓深15米,约合汉制34.5丈(汉1尺=0.23米),占地700亩的陵地,除了皇帝之墓穴外,"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  相似文献   

16.
睡虎地秦简《日书》中有大量“辰、戌、丑、未”集中出现的条目。其原因是因为“辰、戌、丑、未”所代表的“四季土”在五行体系中居于其余四行衰、墓之地。关于“四季土”有两种含义:以建除论,“辰、戌、丑、未”值四季季月之月建,此乃秦人所创;以五行生旺论,土分旺于四时之季月各十八日,此卜为汉人之说。二者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少峰 《求索》2008,(6):218-220
研究《诗论》竹简残断类型,应充分利用《子羔》三篇竹简残断规模性特点,对其进行了规模性分析和类型性探索,发现竹简残断的基本规律。文章在对《子羔》三篇整体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诗论》竹简残断特征将其划分为九种类型,对于判断竹简三道契口位置进而判定残简在各自竹简中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对准确地补入残简文字和相对科学地缀合部分残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提出《诗论》26简下与23简、17简下与25简缀合的两套残简缀合方案。  相似文献   

18.
鸡鸣狗盗在灵宝市雄伟壮观的秦函谷关名胜风景区西侧的高埠上,有一亭台,名曰“鸡鸣台”。这里记录着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才华横溢,齐宣王甚爱之。孟尝君礼贤下士,有德才之士都愿与之交往,曾养门客三千多人。秦昭王一心想请孟尝君到秦国帮助他治理天下,可是用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请到。有大臣建议说:“大王若是肯让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就会让孟尝君来秦国。”秦昭王便听从大臣的建议,让泾阳君去齐国,恳请齐国准许孟尝君到咸阳做秦国相国。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  相似文献   

19.
韩非入秦辨     
韩非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借其生平事迹传世甚少,出使秦国几乎是他唯一的重大政治活动。令人遗憾的是,仅此也被曲解了。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称:“韩非的政治理论,深受秦始皇的赞许。经李斯介绍,秦始皇出兵把他从韩国要了过去。这也正中韩非的下怀。但他的法术之学早已为李斯所蹈袭,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李斯、姚贾等所暗害。”(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则谓:“秦攻韩求韩非,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李斯伯韩非得信任,进谗言杀害韩非。”(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对此介绍稍有不同:“秦王政看到他(韩非)的著作,喜爱他的才能,把他招到秦国,不久,遭到季斯和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二三三年(秦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上有一句话,说秦国百姓“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了基本完备的全国性法律制度,秦法对后世2000多年中国法制的影响可谓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