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社会形态,其优越性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异化,决定了必然要求建立扬弃私人占有制的新社会。发展、平等和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表明,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2.
自由时间的生成、异化和对这种异化的扬弃,是马克思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时间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创造了时间。自由时间生成于且异化于物质生产劳动。自由时间异化的扬弃只能是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并且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来实施。扬弃自由时间异化要求物质生产劳动解放它自身。物质生产劳动的自我解放、从而扬弃自由时间异化的现实可能性根植于生产力、自由时间和人的发展三者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螺旋式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彬 《前沿》2014,(13):133-134
本文从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追求是实现每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民幸福、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不均衡性状态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中国人现代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下成为时代发展的焦点。面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手段价值、精神价值与动力价值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机理表现为通过目标设定、内在要求、功能发挥以及方法运用得以满足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开展先进性宣传、强化价值观引领与建构精神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举措。在此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推动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5.
异化劳动将劳动变成了压迫人、剥削人的异己力量,容易导致劳动者精神萎靡、自由意志丧失、生存异化等现象。工匠精神是求真尚美、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思想情感以及价值理想。新时代,我们应以工匠精神促进劳动者的自由解放以及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要实现"公平正义",而它的主要外在社会形式,就是民主法治。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针对资本主义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出的新型价值目标,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以人为本,实现人类的解放,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彻底的公平正义观。在公平正义的实现过程中,要把实现公平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实质正义;要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创新体制和机制;要实现社会关系结构调整,让人民主体到位;要用法治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李杰 《前沿》2012,(1):57-60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自由的方法论前提。自由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应该对每个人的自由权利给以尊重;人的自由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与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的自由依赖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需要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因。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可以把人的自由划分为生存自由和发展自由。按照自由的内容可以将自由划分为经济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以及法律自由等。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因素综合影响着人的自由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事实",更是一种"价值选择"。政治价值是分析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先进性的重要视角。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既是厘清"社会主义有无政治价值判断"的前提,也是探讨"政治价值需要何种社会主义语境"的需要,更是判别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作为一种先进政治价值体系的学理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实际状况出发,从价值观念体系发展整体战略上,促进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实现以保障人的政治发展为首要原则的政治安全,促进权利与义务平等为主要原则的政治公正、强化以互助友爱为基础的政治尊重、推动以自治和参与为基本内容的民主政治、发展以阶层互动和起点平等为前提的公平正义,最终实现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人生活更好或更幸福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是人的解放、自我实现和精神的恒久满足。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基本条件;节俭消费是永续幸福的保证;劳动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从维护生态的视角和从人类的整体以及长远的利益出发看待幸福问题,可谓独树一职。但生态社会主义也往往忽视了贫穷给人类所造成的不幸,低估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幸福产生的积极作用,把劳动看作幸福的理想目标难于改变现实中劳动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张汝 《传承》2014,(1):95-97
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批判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异化劳动限制下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况,以及消除异化和私有财产,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伟大蓝图三个方面及其逻辑联系进行简要论述,有助于对其中的人学思想有所建构。  相似文献   

11.
论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在关于自由观问题上均陷入唯心的泥坑,"把自我解放的特定的历史行动变成为‘自由’的抽象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实践上的自由,是历史的、具体的自由,具有阶级性,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与解放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取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走出物质繁荣、道德贫困的误区,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人类的生存既有马克思所言的“物的依赖性”,也有精神依赖性。精神生活的充实程度决定着生活的幸福程度。亚里士多德说:“幸福:黾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欲望的泛滥、物质的增长、权力的扩张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反而还会造成人的异化,使人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的自我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心灵自救。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的本质规定与战略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二者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物质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所依,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精神指向;在实践逻辑上,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打牢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二者互构逻辑,通过坚持全面系统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坚持党的领导,协力共进形成强劲推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肖祥 《理论月刊》2023,(1):15-25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仅为实现社会正义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其对符合伦理应当的经济效用分配的追求更体现了社会正义的实质。共同富裕的实践体现了社会正义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落实:对国家而言彰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对社会而言实现了“美好生活的普遍促进”,对个人而言则增进了主体的福利、尊严、自由与德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启示在于它不仅为消解世界贫富分化带来的不公平、不正义问题提供了借鉴,也担负着辨析当代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使命,其展现的对人类发展的正义关切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路向。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国情和生产实践,探索符合人民利益、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要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在价值层面明确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根本的方向性指引。其次要在制度层面为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推进共同富裕。再次要在具体的体制机制层面逐步完善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为共同富裕的落实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既要让群众"富口袋",也要让群众"富脑袋",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缺一不可.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需要从多方面推动文化先行,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富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文化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  相似文献   

17.
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表征,也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确立的共识的制度价值。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来凝聚与整合超大规模社会,是中国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需要。构建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包含了民富国强、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富强、人民物质精神的共同繁荣和和平崛起下的富强等五个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应当端正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者社会,劳动和劳动阶级得到了极大解’l^放,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向非暴力方向的进步,因为劳动的解放使得生存必需品的满足变得比以前大为容易,没有必要通过暴力强迫奴隶劳动或掠夺别人的必需品。但是这个所谓“进步”却不见得是向自由的进步。依据阿伦特的一贯思想,受人类生命过程的自然需要制约的人,是不自由的,必然性对人的控制,即使不是表现为强迫劳动,而是表现为对人的  相似文献   

20.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