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认知和反思的理论范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修复的重要理论向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空机制的不同探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出场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显性视域、空间转向、现实进路的发展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变迁中接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们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尺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间和空间的压迫形式,创造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空形态,具有其实现的应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资本形态的创新、“时空修复”机制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向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爆发,进而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资本权力批判作为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各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关注。马克思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特征,分别立足于生产、生活、无意识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权力表达做出富有时代性的分析,并为我们研究当前资本权力表达提供了思路。在智能革命时代,资本与智能技术的联姻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权力在生产、生活、无意识领域表达方式的剧变,同时智能化的监控技术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福柯所谓的全景敞视主义,进一步保障了资本权力运行的稳固性。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看,拜物教批判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的运用,所以弄清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及其逻辑推导过程是认识拜物教理论的逻辑前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是层层递升的,有力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马克思对拜物教产生和存在根源、发展形态以及消除条件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克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拜物教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迅速崛起并广泛参与应用,其不仅遵循“智能逻辑”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影响,而且从根本上重塑着人本身。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人工智能正在演变为一种新的异己的力量,把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人的交往活动、人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等逐渐推向异化的“深渊”。扬弃人工智能造成的新异化,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科技发展理念,限制资本无序扩张;遵循技术向善的价值原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个人转变传统观念,利用智能科技在全民终身学习、自我深度学习中持续提升和完善自我,从而令人工智能彻底摆脱资本的桎梏,成为不断推动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有利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技术样态,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立的现代性危机,表现为对人的选择性淘汰与社会生活的排他性增强;社会的规模性结构性失业与贫富分化的加剧;过度的技术依赖(物化)与人自身能力的退化;社会风险的激增与人的现代性焦虑的上升。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不断浮现的现代性负面效应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技术哲学的纯粹技术批判和哲理思辨的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视角,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和由此引发的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代性危机归咎于资本逻辑,认为人工智能只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与束缚,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现代性危机的正确图式。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避免人工智能由"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使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前进,就必须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分配结构和劳动分工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赋能和算法嵌入的视域下,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深度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建构全过程。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低复合能力等特征,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作为生产力工具,弱人工智能创造社会价值能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当性内部证成。在马克思经典哲学图谱中,弱人工智能是先进生产力与前沿科技的典型代表,深度重塑了社会阶层结构和人类思维空间,具备创造物质价值、知识价值与公共价值等三重社会价值的内在机理。然而,在当前弱人工智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资本、技术及其自身限制异化等问题导致弱人工智能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背离。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技术资本异化问题、技术理念异化问题、技术限度异化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赜弱人工智能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实现社会价值的适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经济范畴的逻辑递升,马克思着力对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进行了批判分析。他认为资本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时代,由于雇佣劳动出现才确定了其统治。资本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过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息资本以及地租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不过是暂时的必然,资本的界限将导致它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认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价值的创造已经不需要人的参与。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人的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人工智能仍属于劳动工具,人工智能系统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虽然在资本的压榨下出现人的异化,但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工人对机器的依赖,将人类从危险、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9.
李永刚 《理论月刊》2023,(11):11-17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空间密切相关,是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历程。亨利·列斐伏尔揭示了“空间拜物教”的实质,批判了“空间生产”,却囿于空间来理解作为劳动力的承担者的身体或生命,因而无法找到克服身体空间的拜物教的真正方法。哈特与奈格里则综合了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思想,以生命或身体的创造性力量为基点来理解生命政治生产。在后工业时代,生命政治生产这一在质上占有优势的生产方式构造了与其相应的社会,即以诸众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性为基础的“共同性社会”,其空间呈现形式是大都市。诸众反抗资本与权力对共同性的剥夺,力图实现都市民主与全球民主,即在大都市与全球两个层面上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彻底瓦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的一切形而上学,创造性地开启了一条探赜无产阶级贫困实质的科学之路。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贫困的解读,拘囿于先验设定的“经济人”理论假设,游离了历史现实的真相,具有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的虚伪性。恩格斯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考贫困问题时的非历史性、非批判性,把对贫困的诊断提升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批判的思想高度,力求从经济社会史的研究视角追问贫困背后的社会基础及其制度前提,对资本权力构序下贫困的根源、本质及治理路径等做出了全新探索。恩格斯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的精神实质在于:深刻洞察被古典经济学曲解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统治劳动的根源及其现代性后果;直面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特性问题”,拯救被古典政治经济学遗忘的真实的社会历史和现代人的感性生活;探索一条真正超越资本逻辑和消解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共产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一、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科学理论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以揭露、批判、根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病为现实起点的。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运动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人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密切相关性,体现为共同的逻辑出发点、理论分析批判视角和价值目标。在逻辑出发点上,二者都从科学的实践观切入;在理论分析批判视角上,二者都采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关系的三维分析批判视角;在价值目标上,二者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些相关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数据和数字平台是数据殖民主义形成并发生作用的两大支点。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殖民主义属性,只有在数字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数据关系中,数据才成为资本牟利的手段和殖民的工具。数据资源掠夺、数字资本输出、数字商品倾销构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基本形式。相比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虽然在殖民内容、殖民过程、殖民途径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遵循着资本的增殖逻辑和扩张逻辑,殖民的目的与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并无根本上的不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数据殖民主义,既要看到数据殖民主义扮演“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又要批判其中蕴含的深层数字劳动剥削和日常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数字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南北贫富拉大、数据拜物教盛行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后果。唯有如此,方可全面把握数据殖民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技术视角对资本主义展开激烈的生态批判:强调"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克服"技术决定论"的反生态学缺陷;纠正"技术中性论"的错误;坚决抵制"技术法西斯主义";实现技术的生态转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始终与制度批判、价值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技术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正确解决当前中国所遭遇到的现代性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理论探索中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生成逻辑看,经历了发轫、确立、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四个时期,构成以历史唯物主义演进为主线,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目的,不断形成总体性研究思维的过程。从其思想要义看,形成了以革命生成论、革命主体论、革命形式论和革命目的论“四位一体”为架构的理论逻辑体系。从其分析范式看,形成了现代性批判、人民性取向、世界历史视角“三位一体”的研究逻辑。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当代发展,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辟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中的文化工业批判时,学界较少重视这一批判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之间的思想谱系关系。从这一谱系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启蒙辩证法》在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现象的解码时揭示了其拜物教本质,从而彰显为一种"文化商品拜物教"批判。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文化工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一方面以资本增值为目的,在生产中消磨了文化的本真内涵及其应有功能,另一方面渗透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挥着同化功能,进一步在消费中扼杀了大众思维的能动性和多样性,从而在总体上遮蔽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秘密并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统治关系。但是这一批判在方法上存在着趋于单一和非辩证的缺陷,需要我们辨明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屈琦 《湖湘论坛》2009,22(1):36-37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在对近代资本主义非人道和剥削的批判基础上建构的包括价值正义、制度正义、实践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四位一体”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哲学范畴,阐明了关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维柯和黑格尔等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世界性视野,并推动唯物史观发展为世界性哲学,从而实现了其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资本批判为现实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理论旨归,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逻辑出发,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建构和矛盾,阐述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代化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批判和建构不仅是我们当前认识“时代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现实路标。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现实,安德烈·高兹在吸纳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生态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危机理论。在高兹看来,引发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安排。经济理性、异化消费、劳动分工以及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增值”的理念、方法和工具,高兹正是从这四个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全景式生态批判。高兹深刻的理论洞见对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的认识及化解对策思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今世界亟需在未来社会的前景预设上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有机融合,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陈振明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酉方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又批判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一条既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