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承袭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理路、遵循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逻辑,在全面汲取古今中外各种文明形态有益成果基础上,通过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不断创新、创造出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该文明新形态的逻辑生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在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的高度统一。它既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崭新道路,蕴含着我国追求和推进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也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理论逻辑来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观照;从历史逻辑来讲,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使命任务的历史必然;从实践逻辑来讲,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4.
刘振霞 《前进》2023,(1):51-53
<正>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对时代的准确判断,确定了现代化的时代标准,是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不懈追求,是“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和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必然为形成人类文明形态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根本经验。一百年来,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次伟大飞跃,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来射中国这个“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自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在于历经无数次思想交锋后,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区别于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在于遭遇时代变革与现实挑战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强,在于进行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后,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人与劳动相斥产生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人与劳动相同产生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见人民特质成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涵的人民特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当中。一方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从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历史性三重维度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导向,以人民成为最终的评判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显著的论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已经引起我国学界的极大兴趣,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已经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即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时代。现代化早就有之,我们的现代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世界之问、历史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中国式包含有马克思主义解读的方法论,现代化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逻辑的理解。我们的研究着重从思维逻辑方面来进行,探寻它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规迹,以便科学地认识它、遵循它。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它不只是哲学的问题,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观点——“从后思索”逻辑方法开始。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计划性”环境保护萌芽、“整体化”建设体系逐渐形成、“共生化”新范式全面建构三个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道路,即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为首要前提,以“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生态发展观为基本要求,以“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取向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德法共治”的生态治理观为基本方法,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一时之事。后疫情时代,我国面临的生态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为此我们要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道路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一方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创新生态建设方法。同时,要做到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为指导,力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远大的政治理想,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从中国国情和世界文明发展规律出发,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创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活力。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可以总结出好的经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具有极强的适切性。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新了人的发展状态,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逐步由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形态,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系列设想,是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21,(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再次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时代图景中,认识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之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无处不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光辉: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形成时间“大”跨度、空间“大”视野、整体“大”思维、深层“大”逻辑的科学内涵,这是区别于西方大历史观的理论自觉;在实践中,大历史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改革史,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自觉。通过纵观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演进脉络,能更好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自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15.
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命题,直接影响无产阶级政党认识时代主题、判断国际形势、应对时代问题。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入拓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实践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在时代主旨上全面拓展内涵、在目标规划上科学设定时代任务、在解决方案上彰显中国特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紧扣时代主题,不仅成为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它的生成有着多元的历史缘起。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在多维历史透视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华文明之问”,期待国人做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明之问”作出了新时代的庄严回答。  相似文献   

18.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认识到,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自己的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将给世界上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历史使命完成途径和基本内涵的深入阐释,是对全球现代化远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瞻远瞩。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探索的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内核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发展态势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展示了前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工业化道路追求现代化目标一直是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推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理论命题和实践工程。但如何避免步发达国家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之后尘,来实现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