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一词首先由E·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生态”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且是在自然科学意义上使用的名词。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将自己著作中的某一部分冠以“生态”或“人口”等具体的标题,对他们的生态环境思想的研究,是对他们著作中有关思想所作的概括和提炼。  相似文献   

2.
阐述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不能不涉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毛泽东思想是否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分别是“一源”说、“两源”说和“三源”说。如果按是否承认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划分,则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这就是“一源”说与“两源”说、“三源”说的对立。“一源”说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唯一来源。该说否认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这一思想深入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廷海  丁光泮 《求索》2008,(7):226-229
苏辙在集解《春秋》时,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春秋》的思想进行解读。政治思想,首先从“尊王命”、“正周班”、“尊王官”、“尊王人”、“王者无敌”、“天子无出”、“天子不会”第一次对《春秋》“尊王”之义进行全面的解说,这是苏辙《春秋集解》的重要贡献。此外,夷夏之防、“轻刑慎杀”等政治思想,也阐发新的见解。伦理思想,以“隆君父”为说,强调《春秋》的政治教化意义和“诛心”的作用。史学思想,说经以《左传》史实为本,标举《春秋》“书实”的思想,对春秋时代作“通变”性的历史考察,灌注了自觉的史学意识。苏辙《春秋集解》阐发思想内容丰富,对当时“以意说经”的《春秋》学风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5.
刘启营 《前沿》2008,(8):157-15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顾坤 《群众》2023,(21):10-11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淮安地处“1+3”重点功能区中永续发展“绿心地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重要使命。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委全会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保护运动蓬勃兴起。在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它是最具“红色”的“绿色思想”,是最“前卫”、最激烈的生态理论。它以它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其倡导和开展绿色生态运动的思想武器,从政治和文化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生态危机问题的社会根源,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新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接连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与这些国家的新社会运动以及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转向和探索紧密相连。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9.
何平 《重庆行政》2015,(3):14-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也意味深长地说:“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重庆市委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将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带进了全新的生态时代。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既守住生态底线,又释放发展能量。武隆积极把发展置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建设来通盘考虑,按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建设更加完备、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化更加普及、生态产业更加发达这“六个更加”要求,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武隆公园”,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引领、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制度保障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刘伟 《群众》2023,(20):14-15
<正>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桥梁。南京市高淳区坚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大力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提升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成功创成南京市首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走出了一条将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水讲传声的主题研究,也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搞得比较乱,亟待清理的一个课题。大而言之,从封建时代的“诲盗说”,到现当代的“革命说”、“投降说”,结论的阶级色彩极为相悻;小而言之,“农民起义说”、“市民写心说”及近出之“游民说”,人物成分构成也互不相容。(水游传)到底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主题?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哲学的角度作个粗略的审视,以期得到接近原作事实的回答。(-)林讲传)诞生在封建社会后期,它的思想主题,毫无疑问应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合拍。中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潘家华 《时事报告》2012,(10):24-2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和谐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战略高度,初步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3.
金磊 《中国减灾》2013,(2):38-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事故灾害等,是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尤应关注的是,“十八大”报告中开辟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专章,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深度和广度都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拓展,它进一步联系了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因此,可以说,包括防灾减灾思想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箭飞 《人民论坛》2014,(2):201-203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倡导节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有丰富的节制思想,其“道”、“义”、“礼”、“和”、“仁”、“爱”等道德规范有的本身就是节制思想,有的虽然不是直接讲节制的,但是包括丰富的节制观念,对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弘政 《传承》2012,(23):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领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思想,应从时代高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时代精神,从整体事业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彰显的社会合理发展的历史追求,立足于人的自我约束和提升在全社会确立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他是海南省林业局最“冷”的处长,负责森林防火,但他在职15年,却因敢言直谏,竟使自己成为海南最出名的处级干部,更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斗士”、“官场异类”和“海南官场扫把星”。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凭良心做了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说”,又要靠“做”。“说”即“言教”,是通过宣传真理,用真理的力量去教育人、号召人;“做”,即“身教”,是通过身体力行,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人、征服人。“言教”与“身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19.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最近,正在参加“三讲”教育的崇明县新河镇人大主席顾富家通过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有感触地说,人大工作一定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当好“三个代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开创人大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