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林平  沈宫阁 《人民论坛》2014,(1):18-19,256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阶层流动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阶层流动对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互效应来看,社会阶层没有产生调节效应;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同时,从“先附—后致”视角对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现实分析认为,在青年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后致性因素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社会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感得到提高,而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行为,两者之间产生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映射社会长期流动模式和开放程度,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推进社会公平。本文基于2021年对全国出生于1976-2000年已完成学业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682份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明显增强,两性差异日渐消弭;低教育水平家庭的女性实现教育高阶向上流动的比例增加,男性教育代际的顶部传递优势依然显著;父代收入仍对代际收入流动起关键作用,女性的代际收入关联度高于男性;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能有效阻断父代的代内收入差距向个体传递,教育代际向下流动则会加剧代际收入传递固化,且这一影响更多作用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青年的社会流动,使青年的横向社会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呈加快之势。横向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纵向阶层流动则改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动同时也改变了代际流动的频率,子代阶层地位大多明显高于亲代。就其实质而论,垂直向上的社会流动既彰显着青年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又代表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流动中多代效应的核心议题是祖代社会地位是否会直接影响孙代社会地位的获得。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检验了当代青年人社会流动的多代效应。研究发现,祖代职业阶层显著正向影响孙代初职职业阶层的获得,对孙代现职职业阶层的获得则无显著影响。此外,教育程度是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变量,但祖代职业阶层通过影响孙代的教育获得、初职获得而间接影响孙代的现职获得。虽然多代流动效应只存在于初职获得,但未来多代效应扩大到现职职业阶层的风险将增加。  相似文献   

7.
喻燕 《理论月刊》2023,(10):108-117
女性农民工逐渐成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主力军,其幸福感的需求呈现由谋生到发展的变化,提高女性农民工幸福感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本文基于社会阶层认同理论,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CSS2015、CSS2019)三期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代际差异与务工区域差异。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作用呈现出受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非农收入起到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构建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健全可持续增收机制、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推进包容性城镇化建设等有助于持续增进女性农民工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创意阶层的职业流动情况。运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二项logit和多项mlogit模型分析发现,教育程度、阅读习惯和工作的自主程度几乎都具有显著影响。加入体制因素后发现,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成为创意阶层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在体制外,农业户口、工作年限越长的男性更有可能成为创意阶层。此外,父亲的职业地位对体制内的子代能否成为创意阶层具有显著影响。母亲的职业地位虽然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体制外的子代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社会分层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晚莲 《求索》2010,(6):62-64
职业代际流动不仅会因社会成员的地位不同而产生分化,社会变迁也会对职业代际流动的结构差异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考察社会变迁中)差异性的职业代际流动,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分化在职业代际流动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化的一个趋向。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将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增强人们奋斗的信心,促进社会的进步。良性流动的标志包括:阶层流动机制合乎公平正义、阶层流动路径开放有序、阶层流动的自致因素占主导地位、阶层流动过程理性平和。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社会流动中贫困群体的固化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阶层的流动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社会流动与中间阶层的壮大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星 《前沿》2005,(3):156-158
中间阶层的壮大与发展可以使社会结构尽快地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 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流动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影响中间阶层的构成与发展。因此, 现阶段要扩大中间阶层比重, 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 推动社会成员实现合理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2.
伴随收入差距扩大和人群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现象,一方面是同代交流性减弱,另一方面则是代际遗传性加强。社会阶层固化关乎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平衡机制。通过对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既有利益分配规则的固化、"底层发展"权利的制度设计阈如、社会纵向流动的职业制度渠道欠缺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制度化解释,应从制度入手来增强社会阶层流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3,(5):93-94
王萍、李树茁在《人口与发展》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利用相关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状况,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纵向影响。获得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提供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显著影响,体现了代际支持对健康的选择效应和用进废退理论。在经济和健康的允许下,利他行为有利于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享清福”的观念有待思考。生活满意度和抑郁能够直接或通过代际支持间接地影响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阶级和贫富分化问题是近年来台湾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代际和代内流动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间段社会流动的比较分析,发现台湾的代际流动性整体上较高,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阶级边界,而代内流动在整体上呈封闭趋势,特别是向上流动的阻力越来越大,阶级的边界正在形成。台湾的阶级关系处于一种"半结构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16.
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嘉宾: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杨继绳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 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廉思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习文 近来,“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引发媒体热议: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就业晋升,拼个人能力还是“拼爹”?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个人是否能凭借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社会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受阻,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人们看不到未来向上发展的希望,容易;1发社会矛盾。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态势如何?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需要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让每一个普通家庭都有向上流动的通道,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标志。反之.凝固的代际传递.会令人迷惘、失望——给穷孩子受教育权.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最终不仅收获社会的和谐,而且将建立起一支和谐社会必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贡献国,近十年来,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做出差异化的迁移决策,最终可能出现"环境贫困陷阱"。基于此,利用1994年-2009年中国10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人口流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降水量变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即气温高于平均温度1摄氏度,人口迁移率上升0.475个百分点;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气温的升高,人口流动率较高,而在收入较低的贫困地区,人口流动率则较低,因此,气候变化会引发"环境贫困陷阱"。基于以上结论,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措施应对气候变暖,以及加大对低收入的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减轻气候变化对穷人的不利影响,从而避免"环境贫困陷阱"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全国性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状况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认为:(1)中国的认同阶层与客观阶层区别较大,农村居民认同于上层阶层的比率反倒大于城市居民;(2)影响认同阶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即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决定了认同阶层的归属;(3)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打开了农民阶层进入工人阶层的通道,但城市上层阶层的开放性特征尚需提高;(4)从阶级阶层的代际继承上来说,越是年轻的一代,越有机会进入非农阶层就业与生活。中国正逐步从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城市市民为主的社会,中国社会管理的重点,也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逐步增强城市社会的融合能力,使进入城市社会的新阶层有更多机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代际传承是影响个人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某高校2007届、2008届和2009届连续三届、经济管理类十个专业2436名毕业生的初次职业选择的实证分析表明,父亲的职业状况与高校毕业生的初次职业岗位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并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而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与其初次职业岗位之间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见,代际传承因素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是有一定影响的,两者间存在正相关。但这种影响并不一定就是负面的,关键是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招聘机制,对职业发展的代际传承因素影响加以正确引导和运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