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益均衡演化和社会信任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了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行政监管法律规制和预警监测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背后实际隐藏着食品产业链上各利益方演化博弈的失衡、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和监管缺位等深层次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致使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本文对食品安全中多方利益演化机理与学习机制、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重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梳理与评述,并提出今后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正华 《求索》2023,(4):59-69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和完善是以社会中每一个个体自身信用的建立和提升为基础的,其根本就是公平与信任。社会监管不能离开这个根本,要使社会监管能够推动整个社会信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并维护公平与信任。  相似文献   

4.
论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什托姆普卡信任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学者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预期信任、反应信任和唤起的信任。给予信任的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同时,信任也存在着功能的相对化。另一方面,正是文化规则在共同决定某个社会于某一确定的历史时刻的信任或不信任程度时,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因此,他将信任文化的生成看作是广泛的社会生成的一个范例来加以解释,从而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信任     
在该书末尾,作者写道:“从历史上看,而且从实质上看,信任采取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在古代社会系统它具有的特征不同于在文明社会系统它具有的特征;它可能是自发产生的信任,或是个人的而且以策略一敏锐的方式建立的信任,或者它可能是在一般系统机制中的信任。它避免了明确的道德教导。只有从官的功能角度,我们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任水平进步还是退步了 笔者不大赞成那种认为我国目前阶段社会信任水平绝对下降的看法。这种看法过于简单。社会信任既然是由一系列制度支撑的,我们进行的多年改革不可能不对社会信任的建设发生有益影响。有论者之所以认为现在社会信任度降低,实际上还是对社会信任的理解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重建信任     
没有信任,就没有和平。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是吗?先从欧洲说起。20世纪初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把欧洲各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战后重建中,有识之士找到了战争的根源在于缺乏信任,于是,诞生了一个确保信任长久延续的组织———欧洲共同体(自1992年起更名为欧洲联盟)。而先前几年联合国的成立,更是为了在全世界普及信任并维护正义。再来看看亚洲,两个战争热点每天都有惊人的消息,那就是以巴冲突和巴印交火,根源同样是基于互不信任,为了各自的利益,置国际社会正义呼吁于不顾,动辄作出日益远离和平的举动,让全世…  相似文献   

8.
郑小鸣 《求索》2005,(7):111-113
福山信任观的主要实质就是把信任当成是源于人性基础之上的社会资本。他认为人们自发组织社群并进行各种互惠合作的天性和争取被认可的本性是形成信任的主要源泉和基础,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对于经济、政治及社会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决定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其信任观尽管仍然属于唯心史观,但是对于信任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还是有不少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还实施了大量的网络参与行为,诸如沟通交流、传播信息、发起行动等。这些网络行为,也传播了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受到不同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是非官方的网络媒体,越会对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带来冲击。因此,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特质,加强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提升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10.
信任本质是一个人心所向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思想基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信任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大变革在人们意识中的曲折反映。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着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充分根据。实现信任关系的客体、主体、环境三方互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是新世纪坚定对党和政府信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监外罪犯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王彦,王绍曾,袁长明监外罪犯就是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在监外执行接受监督管理的罪犯。将于1997年1月1日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第214条至218条对监外罪犯的监管,不仅增加了一些内容,也强化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狱内行凶伤害案件是监管安全的重大隐患。故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的狱情监测平台,掌控狱情变化;加大对罪犯特别是暴力型罪犯的监控力度,实施超前防范;主动进攻,强化对重点罪犯的监管与改造,减少行凶伤害危机;开展心理测试,强化不良心理矫治,修正罪犯认知偏差;提高监狱警察危机管理水平,建立长效预防机制,以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监狱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虹口区检察院认真贯彻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通知》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对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剥夺政治权利的五种监外罪犯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监外罪犯的改造。在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同时,他们与公安机关和综治办密切配合,共同签定了《虹口公安分局、虹口区检察院、虹口区综治办关于加强对我区监外罪犯监管工作的合作协议》,强化了外部和内部加强监管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巨钦  荣海军 《求索》2008,(12):15-17
信任机制作为企业集群的一种有效治理手段,在降低集群的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和规避集群风险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企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发展具有内生性和动态性两个重要分析雏度。随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企业集群的信任机制呈现如下的动态变迁路径:从基于计算的信任到基于关系的信任,最后发展到基于制度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信任是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基石。Lewis和Weigert以人际信任中理性和情感成分的多少为基础,提出了将信任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谋算型信任阶段、了解型信任阶段和认同型信任阶段。警民信任关系也同样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理性和感性成分都在逐渐增加。警民谋算型信任阶段的构建路径是:转变理念:从管理型到服务性;转变格局: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转变。警民了解型信任阶段的构建路径是:运作警民信任关系;建立警民沟通机制。警民认同型信任阶段的构建路径是:融合警民文化;建立警民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政府力度空前的食品安全环境整治,体现了政府捍卫食品安全的决心,一定会取得成效。”西南政法大学周祖成教授,在接受《公民导刊》记者专访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监管,从法律制度上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在法治的轨道上构建起食品安全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信任的一般概念的讨论出发,对信任和网络信任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依次作了探讨和梳理。在各种有关信任和网络信任的解释模型中,选择了信任发生过程的要素模型作为基本框架,来理解网络信任的本质及其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社会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等现象,受到关注的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问题,研究设计社会求助情景实验,尝试探索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决策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在初始信任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女性求助者大学生较难做拒绝决策,对男性求助者的信任决策和拒绝决策没有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加群体认同,控制减低男性刻板印象威胁、建立信任契约与惩罚背叛、安全信任的社会环境等策略,增强大学生社会初始信任感,提升社会的公共信任。  相似文献   

20.
信任     
佐人 《现代领导》2013,(12):1-1
信任宛若飞架两岸的桥梁,它以原则作桥墩,以真诚筑桥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