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少勇 《廉政瞭望》2010,(13):49-49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许多人物青史留名。东吴孙策在遗言中交待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当时群臣都以为丞相之位非张昭莫属,出人意料的是,孙权却选择了当时并不怎么有名的顾雍为相,让许多人感到诧异。然而事实证明,孙权的眼光是正确的。顾雍为相之后的几件事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孙权论才     
海面 《求贤》2011,(4):54-54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一次.孙权与大将陆逊谈到鲁肃的为人。孙权说道:“当初是周公瑾把鲁肃推荐给我,见到子敬的第一天,我和他饮酒纵论天下大事、帝王之业,契合融洽,真乃我平生一大快事。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恒     
三国名将吕蒙在军中长大,书读得很少。一次孙权劝其要多读书,“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觉得自己整日忙于军务,哪里有时间读书?于是回答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听后却说,你再忙难道比我忙吗?我劝你读书,不是让你成为博学之士,只希望你增加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并以“光武(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曹操)自谓老而好学”进行勉励。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此发奋读书,终成吴国三军统帅。  相似文献   

4.
谈孙权的守成与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孙权的守成与创业黄忠晶孙策临终时把他和父亲开创的江东基业交给弟弟孙权,并说:“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历来论者或以为“知弟莫如兄”,孙权擅长守成而创业能力较弱,由此似乎形成定论。而小说《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5.
袁浩 《奋斗》2010,(1):60-60
《三国志·吕蒙传》中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  相似文献   

6.
刘备“借”了荆州不还,孙权、周瑜想用武力讨④,可又担心孔明的智谋,关、张、赵的勇猛,内部主和派的反对。于是周瑜就出了一条美人计,让孙权假意把妹子许给刘备,骗他到东吴来成亲,然后把他扣下,用荆州交换。哪知弄假成真,吴国太看上了刘备,孙妹子也乐意,真的拜堂了。周瑜又献上糖弹计,叫孙权给刘备大盖豪华宫殿,多送美女美食珍宝,让他在享乐中丧失斗志,疏远孔明和关、张,使其内部分化瓦解,然后取荆州易如反掌。果然,刘备好吃好喝,又有佳人整天陪着,胜过东奔西跑千百倍,还想什么荆州,把关公、张老三全忘脑后去了。刘备…  相似文献   

7.
据《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期,吕范是吴国奠基者孙策的"财务总监"。当时,孙权尚年少贪玩,常常为了满足其个人欲求,私下里去找吕范要求提供"经济援助"。吕范却铁面无私,遇此类事必先向孙策请示,从不擅自答应,弄得孙权一次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吕范自是满腔怨恨。后来,孙权被派往阳羡县"挂职",私下有什么花销,孙策也总是严格检查过问,弄得孙权很不自在。然而当时阳羡县的功曹周谷很会"来事",每次都为孙权伪造簿册文书,制造假账,瞒天过海,使他不受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代的庞统和孔明齐名。庞统投孙权时,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出言不逊,誓不用。初投刘备时,庞统气傲,长揖不拜;刘备见庞统貌陋也不悦,不予重用,被派往一个小县当县令。庞统心里不服,整天酩酊大醉,县务不理,积案成堆,民告到刘备处。于是刘备派张飞去督察。庞统醒来,当着张飞面,半天就断了三个月的案,案案分明,人心大快,均赞庞统奇才,也怨刘备埋没人才。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里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孙权劝学”篇,讲的是孙权力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深思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其兄诸葛瑾(字子瑜),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都以治国、治军为首要。依法律作为治军的有效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有值得后世警醒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廉政瞭望》2011,(6):54-54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孙策受重伤去世,死前把家族基业传给了二弟孙权。此时。只有19岁的孙权成了江东之主。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3.
幽默     
三顾茅庐曹操:诸葛亮,你要是跟俺干,俺给你年薪几十万。诸葛亮笑而不答。曹操失望离去。孙权:诸葛亮,你要是跟俺干,俺给你美女高官!诸葛亮摇头不语。孙权愤然离去。刘备:诸葛亮,你要是跟俺干,等将来成功了,俺一定取消农业税!诸葛亮欣然点头。  相似文献   

14.
孙立群  朱华 《理论学刊》2014,(5):97-102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正式确立之前,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曾围绕荆州的归属发生过多次矛盾和斗争。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无尺寸之地,战后得到了荆州江南四郡之大部及南郡的一部分,孙权则占据了南郡、临江、武陵、长沙四郡之地。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只是借得了孙刘共同占据的南郡、武陵郡、临江郡等当中为孙权所占领的一部分,孙权仍占有长沙及南郡之部分地区。益阳对峙的结果是孙刘中分荆州,刘备虽割让整个桂阳及长沙、零陵的一部分,但也从孙权处获得了沟通荆州南北的益阳等长沙郡之湘西之地。夷陵之战中,刘备或想复制益阳对峙之故事,但因孙权不作实质性让步而骑虎难下,不得不战。战败之后刘备优势尽失,只得单方面妥协。  相似文献   

15.
薛林群 《共产党人》2004,(20):50-50
庞统是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其才华与诸葛亮相当.,但他却有两次“面试”失败的经历一次是东吴名将周瑜死后,鲁肃恐自己难以胜任其职,便向吴王孙权举荐庞统孙权约见庞统,见其相貌怪陋,便心中不悦,试其才学,问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答日:“不必拘泥,随机应变.”又问以其与周瑜相比如何,答曰:“所学与周大不相同。”仅此两问,孙权觉庞统自恃狂妄,且轻视周瑜,更为不悦,便以“待用时再请”为托词而辞之再一次是,西蜀军师诸葛亮得知庞统才略过人,便向刘备推荐刘备召见庞统,庞统昂首作揖不拜,且直言快语,很是放肆,刘备心中自然不喜欢,再加其貌不扬,便只安排他当了县令。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一时无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6.
孔明向刘备进献"隆中对"欲三分天下时,有个总战略:北拒曹操、东连孙吴。想刘备此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挺孙权出头在赤壁与曹决战,乘曹、孙两人激战之机,"暂借"荆州也无不可。不过,刘备此时势单力薄,翅膀还不硬,只好给孙权说好话:这荆州只是暂借,得了西川便还。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因其学识浅薄,人称“吴下阿蒙”。一次晋见孙权时,孙权问他最近读些什么书,吕蒙说,杂事缠身,无暇读书。孙权说,你的事情难道比我还多吗?我每日还手不释卷。一句话说得吕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从此挤出时间发奋读书。过了一个时期,鲁肃因事与吕蒙交谈,吕蒙旁征博引,珠玑迭出,鲁肃大为震惊,问过缘由,不由叹道:“子明(吕蒙字)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三国纷争,军旅事繁,没有时间读书,这条理由确实堂而皇之。就像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抱怨:“早上一睁眼就连轴转到夜里十二点,学…  相似文献   

18.
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魏、蜀、吴三国的开国君主。“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廿二史札记》卷七),对他们的用人作些比较,分析其异同,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概而论之,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有这样几个共同点:第一,重视人才,随时征简。曹操认为,人才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依靠力量,“自古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1,(11):81-81
在苏州文庙有一块廉石,那石与三国时期昊郡的陆绩有关。陆绩(公元187—219年),字公纪,胸怀韬略,博学多识,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初仕东吴,被孙权任命为奏曹掾,以敢于直谏著称,朝野官员皆“以直道见惮”。后出任广西郁林(今梧州玉林一带)郡太守加偏将军。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代的人才政策刘越英三国创业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较有才能和作为的政治家、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都懂得"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因而都能真心实意地延用各种人才。但在具体的用人之道上,则又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三国之中,曹魏收拢的人才最多、最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