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字濠 《港澳研究》2023,(4):57-68+94-95
国际化是香港最独特的优势和命脉,是香港繁盛的基石,也是对我国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国家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支持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在金融、科技、法律、商贸等领域持续巩固国际中心的地位,将中国的影响力传遍世界。然而疫情和中美关系等外部因素对香港国际化表现造成重大影响,尤其与亚太的新加坡相比,香港正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引发民间关于香港是否应继续坚持国际化道路的争议。本文认为,香港必须坚持国际化道路不动摇,立足“两制”和“离岸”优势,充分利用“背靠祖国”的资源支撑,积极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以巩固传统优势与挖潜增量优势双轨并行,重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独特优势的国际中心地位,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香港:弹丸之地变大不是神话杨再高香港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北与深圳市接壤,南濒临浩瀚的南海,为太平洋西岸的中枢。地方虽小,但经济地位突出,被誉为“东方之珠”,是个令世人瞩目的多功能的国际中心,亚洲“四小龙”之香港是由230多个大小岛屿及广东省珠江口以...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我因在列宁格勒筹备中苏合资“上海饭店”的开业工作,直到1991年9月份仍在苏联,对于苏联社会生活和中上层人士有一定的了解。依我的观察与思索,苏联的“突变”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主义的堤坝早已被打开了多处缺口。第一是苏联共产党自身。戈尔巴乔夫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新思维”这把利刃,来剜共产党自身的肉,砍自己的手脚,可以说是“自毁长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师范大学亚洲研究国际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专家学会和《东方杂志》合作将于1999年9月在伊尔库茨克召第三届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名称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东方国家之间的历史和现代国际/文化交流关系。”会议的主题为:  相似文献   

5.
苏联《国家与法》丛书1982年第3期发表利托夫金的《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主要解释苏联住房法要则对苏联公民住房权的种种规定。下面是该文的摘要,供参考。苏联宪法第44条第一次宣布了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为了执行宪法第44条,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81年6月通过了“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住房法要则”。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苏联学术界颇多对劳动问题的议论。据统计,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收藏的一九七五——一九七七年期间有关苏联研究“生活方式”的文献中,涉及劳动内容的约达百分之四十。这种情况与苏联学者们研究社会政策及“生活方式”的方法论基础密切相关。他们认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生活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1996年7月一8月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 前苏联日本进攻苏联的图谋是怎样被挫败的—记在中国抗战中的苏联远东情 报机关王昌滨摘译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二马坚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下)金大辛列宁的“一国两制”设想聂运麟列宁论利用资本主义薛新国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误区王军斯大林和毛泽东—一位前苏共中央机关中文翻译的回忆谢德明空中女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女飞行员钱云山、王幼庭编译功过参半的苏联元帅—铁木辛哥退役克格勃重操“旧业”多章平改革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进行对内“重建”和“开放”同时,进而加强了亚洲太平洋政策。在戈尔巴乔夫的“重建”“开放”之下进行的苏联的新亚太政策对整个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势力均衡问题上的影响,可能是比任何时期苏联的“东方政策”还大,这样的事实在“中苏关系正常化”和“韩苏高峰会议”等的一连串的发展之中已很明显。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改名为俄罗斯的国家,因为中亚地区的独立而缩小了其东方疆域的很大部分,其影响力减少不少,但是其东方远东西伯利亚的宽阔的大地乃为其领土。尤其是与中国长期争论的东段黑龙江疆界已经通过双方和平商定,在东亚没有  相似文献   

9.
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重托,成功密访了苏联。这次访问,释解了中苏两党间的较多猜疑,争得了苏联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使“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得到了苏联的积极支持,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影响深远的访问。  相似文献   

10.
苏共指导思想的三大误区与苏联解体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从意识形态看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前苏联东欧赵志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葛宁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胡延新编译民族自我意识与苏联解体问题 王丹“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葛新生后苏联谁的日子过得好 (俄)弗·库马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与苏联解体 李兴汉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沈宗武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 田保国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变革的制度分析 王静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  相似文献   

11.
一年前苏联“暴亡”,全球震动。世界格局也将因此而重新组合。这恐怕是二十世纪末我们星球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显赫一时的、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几乎在一夜之间宣告解体了呢?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自有它的深层的原因,致命的病因无疑在体制方面,正如俄国一些舆论所指出的,苏联如不改弦更张,“改造成某种新的、没有俄罗斯殖民帝国特点的国家”,那么这个70多岁的“老人”迟早是要寿终正寝的。但苏联解体的  相似文献   

12.
引子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认为:“资本主义替代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经历”。人们认为转轨和再生这一巨大任务中涉及多方面学科的工作。但是,在诸多问题中肯定有一个问题,历史学家与许多社会学家、苏联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专家有不同看法,那就是民族主义在共产主义崩溃中的作用。引用某一政治学专家的话便可见其一斑:“我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不应从民族主义反对派兴起的角度来看苏联的解体,而应把民族主义反对的兴起看作是对苏联国家崩溃的反应。……1991年8月政变失败迅速导致苏联崩溃。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与苏(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推行“新思维”外交思想,对1989年东欧各国巨变采取不干涉内政、选择自由、支持改革的方针。这种方针被人称为“西纳特拉主义”。西纳特拉是美国著名的歌星,其演唱的歌曲主要宣扬“我行我素”,“听其自然”。按照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的说法,苏联对于东欧巨变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西纳特拉  相似文献   

15.
重视宣传与鼓动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之一.苏美冷战开始后,苏联进行了宣传机制调整与改革.此后在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下,整个苏联持续进行了一场系统、连续性的反美宣传,藉此在苏联民众中塑造“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的形象.反美宣传持续、高强度地进行,使得对美国及西方的嫌恶与敌视成功地灌注到普通民众的意识当中,并将其凝聚到了苏维埃文化的内核中.探寻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对于了解此时的宣传机制与意识形态工作,观察冷战初期文化冷战的苏联因素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住宅建筑合作社是公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它的建立是为了在我国建筑和经营愈来愈多的住房。1924年5月16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促进工人住宅的合作建筑”的决议规定了这种合作建筑的财务基础,从而开始了苏联住宅合作社的发展。而同年8月19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住宅合作社”决议,规定了它  相似文献   

17.
具有70多年历史、拥有14200万工会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的苏联工会,面对苏联国内政治向多党制的转变、面对国内经济向市场关系的转换和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工人运动中业已出现并有可能发展的各种非正式工人组织,作出了如下抉择:其一,苏联工会明确宣布,将有条件地“同苏联共产党和其他政治组织合作”;其二,苏联工会明确:“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工会一切活动的主旨”;其三,反对分裂工人运动,同时以“联盟原则”重新构筑工会组织。这三大变化突出地表明,苏联工会正力图挣脱其自身传统模式的束缚,赶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苏联社会生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12月16日独立,这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独立后9天,存在69年的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面临重新确定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问题。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曾表示“寄希望于独联体各国的联合”,但同时更为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认为这是“战略性的”和“最重要的问题”。从1992—1993年哈萨克斯坦对外活动来看,这一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历史》1982年10月号刊登了福尔克·多夫林教授题为“苏联的农业新计划带来老结果”的文章,兹将其中一节摘译如下:苏联大型“农场”的农业组织,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20.
苏联前苏共中央国际部高级官员,《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杂志阿拉伯文编辑室主任叶夫根尼·诺维科夫于1988年由苏联叛逃美国,现为美国国务院顾问。由于他曾与苏联一批理论家和意识形态专家开创苏联国内外政策的“新思维”,因此受到记者采访,探讨‘新思维”的意义和目的。现将采访内容摘译如下:在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讲话中,我们听到不少有关苏联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