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莉 《前沿》2011,(24):208-210
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引《书》、用《书》情况看,孔子确实对《尚书》作过整编。克己复礼的强烈使命感、鲁国丰富完备的藏书、因讲学需要而编订教科书等为孔子整编《尚书》提供了主观原因、客观可能和直接动力。孔子对《尚书》的整编当在其自卫返鲁之后,整编形式主要是在周公最初编纂的《尚书》文本基础上,广泛参考周王室及鲁、秦等诸侯国的档案资料而形成。  相似文献   

2.
李文波 《中国人大》2010,(13):53-53
《尚书.汤浩》有云:"多问则裕,自用则小。"讲的是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反之如果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则会越来越孤立。人大监督中也有一个"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问、如何问、问什么、如何对待问、问了之后怎么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做法给出了答案,值得各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地方政府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史振卿  周国林 《求索》2011,(3):225-228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  相似文献   

5.
史习斌 《求索》2010,(4):187-189
《新月》月刊是"新月派"这一名称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月诗派"得以命名的原因,它是继《晨报.诗镌》之后新月诗歌同人的又一个大本营。诗歌是《新月》文学的重镇,《新月》月刊孕育了"新月诗派"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一诗歌流派诗风和形式前后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最主要的经典和源头。尚,上也,书,史书也,是指上古史官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故《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秦汉以前只称《书》,汉文帝刘恒以后尊称为《尚书》。其内容是自上古原始氏族社会的唐尧虞舜时期,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时期,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流传到今天的《尚书》,是以西汉大儒伏生所传《今文尚  相似文献   

7.
杨运庚  郭芹纳 《求索》2012,(4):101-103,175
今文《尚书》作为上古早期的典型语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近10年学界采用了穷尽式的研究方法,在今文《尚书》语言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采用现代语言理论和方法对今文《尚书》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有些问题还存在分歧,研究面还很狭窄,有的领域尚未涉及,有的研究尚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8.
陈永江 《前进》2014,(10):60-60
《松窗梦语》中记载了明朝御史张瀚一个故事。其初任御史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给他讲述了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初时还择地而行,后一不小心踩进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听后"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后官至吏部尚书,建树颇多。  相似文献   

9.
陈良中 《求索》2007,(12):218-222
朱子认为王安石《尚书新义》伤于“凿”,苏轼《书传》伤于“简”,林之奇《尚书全解》伤于“繁”,吕祖谦《书说》伤于“巧”,他对宋代具有影响的四家《书》说给予了一字评,结合四家著作可见朱子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四家《书》解利弊的总结,奠定了朱子阙疑、废序解《书》、反对注脚成文的注释《尚书》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他对蔡沈作《书集传》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古文尚书》"伪书"说,至清代阎若璩集"辨伪"之大成著《尚书古文疏证》后,遂成学界之"定论",而王肃"伪作"说,很大程度上也一并成为"定论"。事实上,《古文尚书》"伪书"公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而王肃"伪造"《古文尚书》说更是值得商榷。从经学本身及学术史来看,"证伪"者所提供的证据并不充分,王肃之所以被牵涉进"《古文尚书》‘伪书’案",当是"层累"地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邵瑞霞  刘卫东 《前沿》2012,(2):132-134
《讲话》之前,周扬并未思考过写"工农兵"为主的"新人"的理论,在他的文学趣味中,也没有"新人"的位置。《讲话》之后,周扬号召"写农民",但是正是由于周扬对"新人"的意义认识不够,才使他在编辑《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时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12.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丰 《求索》2010,(7):175-177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释。"诗言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绍虞、罗根泽等先后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但这类《批评史》著作又大都所论简括,未作具体深入之展开。对"诗言志"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详细阐释当属闻一多和朱自清。然闻朱二人对"诗言志"的阐释又有明显区别:"志"即"怀抱",闻一多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朱自清则着重揭示"怀抱"与"礼"的不可分性,即同古代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特定情意指向。  相似文献   

14.
杨树达先生曾推尊皮锡瑞云:"乡先辈善化皮鹿门先生,博闻强记,经学湛深,为吾湘二百年来所仅见",其今文《尚书》学为晚清学术之瑰宝,皮氏融合各种辑本,全面疏证《尚书大传》,明定条例,还原汉代《书》经。清代今文《尚书》学之研究,至皮氏达峰顶,为后人讨论两汉经学、思想发展,奠定了详审健全的资料库。然因晚清今文经学之主流在于阐发《春秋公羊》,皮氏于《书》又未能再发新义,加之其时学术出现新方法新材料,皮氏未能逮之,故其今文《书》学日渐式微,后继乏人。  相似文献   

15.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唐明伟  党珊 《前沿》2007,(7):236-240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文献。《尚书》之天命观思想以敬畏天命为形式,以敬德保民为思想内核,提出了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阐释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为王权设定了理想的道德约束力,要求君王自觉认识到民众对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自觉善政养民,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很高的古代政治文明。厘清《尚书》之天命观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政治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服务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典谟训诰之文”的《尚书》,其实是“殷商时代的政治文件的汇编”,但因其艺术成就而成了中国散文的开端。《尚书》的影响颇大,它不仅启示了先秦散文,而且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9.
民政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民政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江 《中国民政》2011,(11):24-26
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2010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当前,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了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在经历过2003年"非典"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之后,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使突发事件的应对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