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基层信访工作有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基层信访工作面临部门设置欠合理、职能不规范、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当采取完善信访制度、规范信访职能和创新信访工作手段等措施来推进基层信访工作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依法分类治理信访诉求是推进信访法治化的重要制度理念。但在实践中,依法分类的界限和标准的模糊性、法治体系与群众生活诉求的非对称性以及基层领导干部较弱的依法治理能力都制约着依法分类治理信访诉求制度理念的实现。而信访工作机构的科层化运作与群众信访诉求的平面化生成之间的矛盾、法治系统与群众日常生活诉求之间的矛盾则深刻揭示了依法分类治理面临的实践困境。依法分类治理信访诉求本质上反映了信访工作中政治与行政的内在张力,缓和这种内在张力,需要结合基层信访工作实践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依法分类治理信访诉求的工作实践,可在党政体制基础上建立信访诉求化解的联席会议制度,并立足于信访的社会治理功能定位,采用"先调后导"的工作模式,逐步吸纳法律精英人士参与到依法分类治理实践,进而有效实现依法分类治理信访诉求的制度理念。  相似文献   

3.
信访制度是公民权益救济和政府治理的手段之一。信访工作法治化,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信访工作的形式法治化,信访制度运行的秩序必须依法维护;二是信访工作的实质法治化,信访制度的目标是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实质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仅要从形式上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更要注重实现信访工作实质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颜如春 《行政论坛》2011,18(2):15-20
信访制度在中国政治环境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目前信访制度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表现出对解决问题的不力和不适应。完善信访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整体设计,从改革信访体制、健全信访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推进信访法治等方面探讨完善信访制度的路径。改革信访体制,可供参考的模式有:"机构整合"模式、"功能整合"模式和"专门委员会"模式;健全信访机制,重点是:健全信访问题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信访问题监测预警机制,权益保障、疏导教育、稳定控制相统一的问题处理机制,司法、行政、社会相配套的权利救济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即创新"预防"工作方法、"受理"工作方法和办理工作方法等;推进信访法治:即明确信访机构的法律地位、信访法律关系、规范信访程序、规定信访机构的权限、明确国家机关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等。  相似文献   

5.
信访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考察山东省济宁市信访工作的探索实践,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信访工作,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主要有:创新信访稳定工作理念和思路,构建大信访、大联动工作格局,升级拓展"阳光平台"建设,落实信访稳定责任主体,完善重大信访问题排查预警处置机制,提升完善信访基层基础工作,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信访稳定考核指挥棒作用。这些探索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是信访案件的源头,是信访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有效堵住信访的源头,科学应对信访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党委、政府必须提高五种能力,即提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初信初访的能力;提高非正常集体访案件处理能力;提高重大疑难信访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的能力;提高依法规范信访工作行为的能力。同时要细化信访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决执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只有这样,农村"三访"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信访工作尤其农村信访是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普通老百姓"下情上达"的一条重要渠道,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树立政府亲民形象的一扇窗口。然而,近年来,部分地方的农村信访势头却逐渐升温,甚至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群访、重访、赴省进京上访的现象更是不断出现。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和让信访工作回归法治轨道的持续强化,面对上述信访现象,人们不禁要对农村信访的现状、引发的原因和法治社会下的农村信访工作对策进行深思,从而也促使我国农民群众的信访问题逐步走向合法信访和理性信访的正常渠道。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访:概念辨析、实践演进与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1-6
网络信访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实践,可以推动传统信访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符合互联网大数据条件下政府治理变革的总体方向。"网络信访"这一概念缘起于政府信访工作的实践,涉及信访信息系统、网上信访、信访信息化和网络信访等四种表述方式。追溯网络信访的实践演进,大体分两个阶段:一是基于政府专网的信访信息系统阶段,二是基于互联网的信访信息系统阶段。以淮安"阳光信访"为案例研究发现,网络信访的治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方式创新、流程创新、功能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在这四种创新中,方式创新和功能创新起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是党领导信访工作百年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也是新时代实现党领导信访工作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信访工作制度体系二元法治架构的重要一维,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发挥着巩固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地位、规范和改善党对信访工作的系统领导行为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央层面30件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发现:在形式上,呈现制度框架虽已形成但网络尚未密织、制度板块相对集中但形态仍显青涩、制度领域交叉耦合但时效较为滞后三大典型特征;在内容上,存在以侧重联合发文的规制规范方式以实现"诸访交融"、凸显反腐治理的制度功能叠加以实现"纪访衔接"、明晰权利救济的制度界限划分以实现"诉访分离"三大显著优势。面向未来,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坚持"党内立规"与"国家立法"两措并举、确保"静态网络"与"动态实施"双效兼顾,适时酝酿出台《中国共产党信访工作条例》并辅之以横纵贯通、上下协调的配套政策,加强党对信访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并密切党规国法内外衔接,同时密织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网络、优化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实施机制,将党领导信访工作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信访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黄小勇 《学理论》2010,(24):6-7
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主要三种观点存在明显的争论,但三种观点都将信访工作的主要功能领域界定为事后纠错或救济,实际上都是在"信访后置"的模式下来认识和分析信访工作的弊病,并据此提出改革的方法。"信访后置"因信访机构本身权威的缺陷难以有效解决剧增的信访量,也无助于从源头治理问题。应将"信访后置"转变为"信访前置",将信访工作前移至决策环节,在源头上化解和防范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渐高涨的上访潮,信访工作制度不断强化上访人的权利和接访人的职责。从调研来看,相关制度建设并没有给基层政府提供有效的治理措施,基层政府也未能摸索出合法的治理措施,而是陷入非法运作的边缘。当前的信访困局在于信访渠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淤塞,面对成千上万的上访者,政府未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对上访者的问题进行性质区分。分类治理可能是疏通信访渠道的有效途径。根据这一思路,目前的上访可以分为有理上访、无理上访、商谈型上访三大类及若干具体小类。若能建立正确的分类原则,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法,并建立必要的配套措施,信访渠道完全可以疏通,成为社会利益重要的表达渠道和商谈空间,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信访制度因此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鄂杨 《瞭望》2005,(18)
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正式实施。依照新《信访条例》做好信访工作,听民声、解民忧、顺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信访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听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解难的工作。而无论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赋予了这项工作新的内涵,这就是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有序与安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有法律,有条例,有规章制度,还需要有情义。作为社会的解压阀和减震器,信访工作需要有情操作,需要各级信访部门和每位信访工作耆对人民充满感情,对来访者寄予同情,对工作倾注热情,让来访者充分体会到政府的善意与情义,体会到政府是自己的政府,是有情的政府。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8)
<正>确引导和支持群众依法维权、解决好合理利益诉求,是摆在信访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明确信访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考核体系,进一步将信访工作纳入到法治化轨道,进一步推进"阳光信访"新模式,进一步加大依法处置"非访"行为的力度,进一步培育公民法治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化解矛盾和维稳的能力。把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此次修订主要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这将使群众反映情况的渠道更通畅,各级政府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进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信访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信访工作的瓶颈。集中表现为:信访机构设置分散影响工作效率;信访人权益得不到全面保障;信访工作业绩考核制度不合理;信访机构工作制度不明确;涉法涉诉信访严重影响司法权威等方面。对此,有法学专家建议适当调整改革信访体制,逐步集中、整合资源,更有效地处理和疏导信访。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信访制度自创立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其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关于处理群众来信情况的报告》上批示,首次明确了新中国信访工作定位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也确定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信访工作的核心内涵与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信访制度一道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不同的制度成长逻辑、运作形式.信访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意外出现使得人大一开始承载了信访的特定功能.随着信访机制在改革开放后的不断膨胀,人大信访工作也逐渐扩张.然而,在现有的权力运行框架下,人大信访工作的扩张却是以人大制度本身代议功能的边缘化为牺牲品的,这样非但不能根本上缓解信访机制所面临的压力,反而会通过人大代议功能的边缘化,最终损害中国政治的参与结构."信访洪峰"所昭示出的参与危机的解决有待于包括人大制度在内的中国政治参与结构的整体完善.  相似文献   

18.
梁超 《理论参考》2010,(8):22-22
目前我国信访工作面临着诸多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能错位。我国信访制度主要具有沟通、监督、调节、救济等四种功能。笔者以为,沟通功能和监督功能符合信访制度建立时保障群众民主权利、加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本意,而调节功能和救济功能则大大偏离了信访制度的民主本质和民主功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从实实在在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入物,信访总量在连续12年上升后下降近两年来,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完善工作机制、解决信访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力求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使信访总量在经过连续12年持续上升后首次出现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视阈下我国信访模式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面对安全稳定压力加大,重构我国信访模式已成为信访工作人员和信访者的共同愿望和殷切期盼。当前重构我国信访工作模式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国信访模式重构应当遵循"大信访"理念、"法治观"理念、"人本位"理念、"平等观"理念和"高效能"理念。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本着中国梦的目标要求,重构我国信访模式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深化认识,构建信访工作大格局;第二,着眼实效,完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第三,拓宽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手段;第四,强化责任,提高信访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