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丁璐 《学理论》2013,(7):78-8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得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了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原因的障碍与困难,出现了许多社会融入困境,在分析社会融入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工作角度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干预方法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克服已有研究中的"行动困境",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2013-2014年天津市J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社会学干预实践,对流动儿童群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干预程序、干预主题、干预形式、干预内容进行总结,并形成了社会学干预方法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运用的四个策略,即开放性、事件性、阶段性和多元性策略。这四条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干预过程,并具有在基层社会治理等实践层面应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既有的移民融入理论在解释中国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上的适用性.通过引入地区、制度(户口)、市民包容度以及流动儿童个体流动情况等总共8个自变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做累积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发现.地区、制度和市民的社会包容(反之即社会排斥)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流动儿童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则越倾向融入城市,而其他个体性变量对儿童的城市融入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日益迫切,政府应努力在制度、政策上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而当地市民也应对流动人口保持更为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跟随父母而来的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南宁市江南区L社区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并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服务过程中的成效以及不足。本次实践的结果总体达到目标,对流动儿童活动之后的家长回访发现,这些儿童的城市融入成效明显,但在实践之后的反思中也发现其中有待提升和改进之处,本次的实践反思经验以期能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有效推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寇政璇 《学理论》2014,(6):51-5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穆斯林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课业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从社会教育融入的视角分析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现阶段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静 《理论导刊》2012,(11):24-2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的合理流动将进一步加快,作为常规化社会流动基本机制组成要素之一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相应成为学界关注焦点。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迫切性,应改变传统的家庭单一主体的支持模式,以福利多元主义为指导,并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支持方式等三个维度设计、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25)
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价值予以分析,深刻剖析当前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做了较为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进入到城市生活,面临来自于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政策多方面的排斥而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整合的社工介入策略,从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政策多层面帮助农村老年人应对以及改变社会排斥,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同伴关系为切入点,考察社会结构异质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网络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交往对象呈现外向发展特征;流动儿童的兄妹数、成绩好坏、自身生活方式以及对城市居民态度的认知对其发展同伴关系的主动性有影响;流动儿童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对其发展同伴关系对象选择有影响。本文以实证研究回应了几种相悖的研究结论:布劳的肯定性结论与国内多数学者的否定性结论,系出自不同语境,各有合理性,但某些结论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少数民族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其城市社区生活的融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江门市蓬江区杜阮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融入问题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群体社区融入状况、影响其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慈善》2021,(2):F0002-F0002,F0003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中华慈善总会“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实施对象为国家高度关注的留守困境儿童,符合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范畴,为拓宽项目筹款渠道,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总会申请了202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加上自身配套18万元,共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西藏五个省(自治区)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的相关服务。  相似文献   

14.
罗峰 《理论导刊》2014,(3):44-46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十年,快速转型期的大背景在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催化剂。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第三支力量"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对社会组织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促进其功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意识,实现农村的内源性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一个乡村振兴试点村为例,探讨了以退休干部牵头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力量助推乡村内源性发展的策略和路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融入-培育-助推”的行动逻辑来助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具体表现为:社会组织通过融入国家政策体系、地方行政体系和乡村社会体系,引入外源式资源培育农民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助推村社实现产业和治理的组织化,推动农村内源性发展。这种发展路径与社会力量不同阶段的助推策略相呼应,且各阶段相互交错,是一个双向非线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力量促进了外来资源引入与内生动力培育的融合,实现了村庄的内源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有很强的共生关系:社会管理实践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了社会空间,社会组织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有效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必须以辩证看待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为认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组织法律合法性为法律保障,以强化社会组织党建为政治支撑,以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为根本基石。  相似文献   

17.
在创新社会治理大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共治理念的缺失、社会组织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足、社会组织扶持政策乏力,以及社会组织管理力量不到位与党建工作力量薄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做到:一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新观念;二是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三是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五是凝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其他城市的未成年儿童。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主要来自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及父母,学校、老师及同伴。因此,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四个层面来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公益事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公益文化建设和公益精神发展的促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要正确处理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机制及公信力等问题。构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公益协作关系;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渠道;提高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加强杭州特色的公益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在利益表达体系尚不健全的社会转型期,仅靠政府来化解社会矛盾、调控冲突,效果往往难如人意,因而需要引入另外的组织力量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对我国现阶段来说,这另外的组织力量主要是社会组织。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已通过邻里纠纷调解、弱势群体权益维护、政治参与、公益资源分配等方式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和制度环境的缺陷,其作用未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自身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我国社会组织须多方争取公益资源,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而要更好地支持社会组织发挥这种作用,我国政府须更新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善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