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娜 《学理论》2011,(31):48-49
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因为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即抽象思维哲学,创建了感性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抽象理论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相对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辩证法,以思辨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思辨辩证法,马克思新哲学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辩证法,是相对旧哲学辩证法的、马克思新哲学的辩证法的属性和功能。实践辩证法对旧哲学辩证法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这种超越使马克思新哲学对辩证法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辩证法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赵华飞  陈飞 《学理论》2010,(21):94-95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本质上是实践,它是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对相关哲学理论展开批判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形态:一、思辨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二、“现实”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三、实践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思维方式的确立,使传统哲学由仅局限于单纯的纯粹理论批判向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5.
传统哲学都是关于超验存在的本质的哲学学说.马克思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展开批判.马克思将寻求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将实践作为理解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和根据,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6.
张国艳 《学理论》2010,(10):58-59
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延续了苏联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在许多哲学著作尤其是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主要是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加以阐述的。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的概念。一是把实践概念理解为一个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二是生产劳动是构成马克思实践的概念中基础性的层面。三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质是生存论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本质上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最后,对传统实践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技术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实践哲学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技术实践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技术实践关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蒋楼 《学理论》2010,(1):69-71
合理思维方式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人道主义研究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亦即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由于其存在巨大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之处,于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蕴意,更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实质。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因而,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即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合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秋月 《学理论》2011,(32):55-56
相较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实践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和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重要观点之一,相比于前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真正的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经历了四个阶段,扬弃了前人的实践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从实践思维的角度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凡跃 《理论导刊》2008,1(6):27-29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观和社会关系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一切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关系形成于现实的感性活动之中;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方式;劳动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离开实践基础的社会关系只能是抽象和虚幻的社会关系.把社会关系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的观点.其主要缺陷是忽视了马克思社会存在观和社会关系论的实践性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有一种思辨化和形而上学倾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构造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拯救实践"。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文本中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态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他始终坚持对实践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解,反对构造关于实践的一般抽象理论和各种思辨体系。明确坚持对实践理解的"实践的态度",将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关于实践的"实践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对于各种抽象的思辨实践哲学的研究倾向具有批判和警醒作用。这也是在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有两方面,一方面实现的是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实现的是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当代价值首先是马克思哲学所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的价值,其次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现实的人的变革的价值:"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转变之后的现实人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王勇 《学理论》2012,(13):60-61
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2)
类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理论,探究了人的本质问题、存在问题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为人的自我认知和解读提供了人性根据。类哲学是在马克思"类"概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观点重新解读而形成独有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意识与实践     
对于唯心主义的意识观,传统教科书从物质本体论哲学思维来批判,也是以此来解读马克思的意识观。而马克思实际上是以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来扬弃唯心主义的意识观,明确了实践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相似文献   

18.
谭立衡  李钢 《学理论》2013,(7):26-29
马克思在哲学范式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摒弃以往哲学家纯理论推理的思维方式,把哲学的根基建立在人的生命活动方式——实践的基础之上。而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哲学中的感性思想的确立,对马克思哲学的感性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挖掘马克思哲学超越于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合理性,理清发展脉络,同时,确立感性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意义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施浩杰 《学理论》2013,(16):73-7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理论的不合理之处,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只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既是辩证的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同时又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现实中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波 《学理论》2008,(24):50-51
当我们面对马克思哲学文本,我们不难读出马克思哲学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造哲学。马克思生存论的实践哲学面对人自身,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与人、人与周围世界的生成关系,马克思实际上确立了实践哲学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