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浅论政府与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与政府关系密切。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政府的职能规定着它必须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责。政府失灵会造成政府失职,致使因市场失灵而产生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剧甚至恶化。因此,必须从变革政府的观念、完善行政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依靠法治手段建设法制政府等方面入手,对政府实施改革,以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中国语境下,责任政府的时代内涵与根本实践应该是落实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责任政府的应有特征是明确的价值取向、注重能力提升,拥有责任心;责任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可持续共享原则、多主体参与原则;责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缩小贫富差距、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和国家治理者密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解决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广大民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官员的热议话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强烈呼声。民生已经成为地方人大立法的"主题词",但目前各地方在民生立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民生立法理念不明确、立法数量不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和立法过程缺少监督等问题,急需从各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关乎社会的和谐安定.本文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分析了民生问题在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极其重要性,着力从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决策、政府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民生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然后集中探讨了改善政府治理化解民生难题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建设"公意-责任-服务-法治"型政府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关注民生的话题,它不仅是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也是众望所归的民心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人民力争实现并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历史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关注民生问题是统一的,建立科学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民生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转换成宪法学话语实际上就是人权的实现与保障问题、政府的职能定位与责任问题,体现着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选择中的价值取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过程,而宪政建设则为促进民生提供着坚实的制度支撑。既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防止权力的异化与错位,又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民生命题下我国宪政建设的双重使命;在一个成熟而发达的宪政体制内,二者应当各得其所、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警务活动中贯通民生精神,是民生问题的价值理性统摄于警务活动工具理性的结果,民生问题与社会秩序构建乃至警务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从警务活动视角探寻民生之路,是警务工作者研究民生和提供解决民生问题方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民生得以捍卫、保障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层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党和政府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一以贯之,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民生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祥和局面。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焦点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和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首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新形势下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认真梳理我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从而为当前更好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首创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开展了丰富的民生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为民、执政为民宗旨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源泉和作出了实践的榜样,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民生实践提供了原创性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实践,对当今中国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健康安全、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新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本质上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众需求的逐渐提升,在吃饭、穿衣等温饱层面的民生问题解决之后,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发展层面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怎样破解这些新的民生难题,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对党和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如温饱等民生问题基本解决了,而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新的民生问题又日益凸显出来。怎样解决这些新的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民生问题的本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其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改善民生的行动指南,而统筹兼顾则是改善民生的方法论指导。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只有以改善民生为实践维度和最终归宿,才能在实践中放射出真理的耀眼光芒。  相似文献   

15.
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和民生建设,用民生建设统领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时期领导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史上,民生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统领,体现在边区人民经济的发展,注重边区人民的健康卫生、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对生态建设及其与经济建设和谐关系的初步认识和政策实践上。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是求稳定、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体现着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诉求。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理应是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动者和责任的直接承担者。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法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民生警务不是"以公安机关为本"的警务,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警务,是主动倾听社会和公众呼声的警务,是积极回应公众呼声的警务,是对公众呼声负责任的警务。"民生警务"在构建现代服务型公安的整体框架中兴起和实施,是构建现代服务型公安的内在逻辑使然,符合现代服务型公安的内在规范,势必强力促进现代服务型公安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从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诉求的历史话语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民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有利于剖析民族民生观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加彰显出民族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自身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改善民生的战略价值、改善民生的内涵与总体布局、改善民生的基本动力和外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关于改善民生的思想,逻辑严密、蕴涵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民生思想,在鼓励当时军民克服困难、争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以民生为核心的警务建设,是各级公安机关的现实任务和崭新使命,为此山西省公安厅党委在全省公安机关实施“民生警务”,开展“双联双建”活动.执法规范是民生警务的基本要求,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双联双建”的当然之内容.同时,“双联双建”又对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对每一位民警的爱护和尊重,要完善、健全执法规范制度;基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和尊重,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改善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