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谷  姜伟 《犯罪研究》2014,(1):77-83
死刑直接关系到公民生命权的剥夺,不仅决定公民的生命,也是司法公信力的生命所系,适用死刑必须慎之又慎。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一旦死刑案件发生错误,不但是个体生命无法挽回的损失,社会公众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也会遭到严重打击。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在新世纪一切工作的总纲。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担负着直接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当前,兵团基层司法行政和法律服务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按照“树司法行政干警形象,创司法行政一流业绩”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兵团党委提出的“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奋斗目标,通过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兵团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一、进一步提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不断增…  相似文献   

3.
“ 148”之歌     
一条线连着你我他,一张网把电波传天涯,“148”要司法,法律之声遍中华。合法不合法,问问“ 148”;拨通“148”,法律送到家。我们愿做开启智慧的钥匙,让人们冲破困惑的关卡,我们要在党和群众中,把沟通与理解的桥梁铺架。“148”、“148”,要司法、要司法;“148”、“148”,要司法、要司法。 地上“148”有问必答,联动服务进万家,“148”要司法,人民群众离不开它。合法不合法,问问“148”;拨通“148”,法律送到家。我们愿做维护稳定的基石,让矛盾和纠纷不再激化;我们要用辛勤的汗水,筑…  相似文献   

4.
一站式便捷诉讼服务、深化司法公开阳光工程、强化辨法析理工作……一系列司法为民举措,彰显了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情怀。济宁中院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不忘司法初心,牢记职责使命,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认真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积极探索司法便民利民新机制,及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谢晖 《法学杂志》2022,43(3):110-131
司法政策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司法政策的探究,既要遵照政策和司法政策的一般理念,也要根据国家实在法有关政策的具体规定,还要沿循既有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实践。司法政策可两分为“法定司法政策”和“依法定司法政策”,两类司法政策的制定主体、内容、效力虽皆不同,但都不影响司法政策对当下目的的关注和追求。我国的政策及司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作为法律要素而存在,相对法律,其具有明显独立性。就司法政策而言,其制定主体多元、法律根据欠缺,因此,在法律上完善司法政策,是保障其在法律原则、规则前提下,实现“具体法治”“效率法治”“实质法治”使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开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法宝。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人民群众对司法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仍集中在执法不公、司法不公、办事不公上。要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最管用的措施就是推进司法公开。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坚决克服害怕揭短亮丑、害怕被人监督、畏难抵触、被动应付等不良倾向,不断强化“公开是法律要求、不公开就是违法”的法治观念。要牢固树立公开促公正、公开促规范、公开树公信的理念,自觉增强公开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公开就是对群众权益的最好保护、公开就是对执法人员的关心爱护的意识,坚决深入推进司法公开。  相似文献   

7.
郭敬波 《检察风云》2014,(17):36-36
没有什么比司法改革更让法律圈的人期待,也没有什么比司法改革更牵动法官、检察官的心。然而,当新一轮司法改革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之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司法改革“冷思考”的文章。 人们对新一轮司法改革效果的疑虑并非只是杞人忧天,现有司法体制中的一些痼疾,事实上有些就是之前改革的“成果”,甚至曾一度被认为是“成功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法改革如同猛药治疾,有对症下药后药到病除的可能,也有药不对路伤及身体的可能。因此,在司法改革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多点“冷思考”并非坏事,可以让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让改革的步伐更加扎实稳健。笔者以在基层法院工作近20年的经历,不妨再给改革的“激进派”泼几盆冷水。  相似文献   

8.
“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四川省雅安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完成好党委、政府安排的任务同时,主动发挥司法行政自身职能,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为党委政府分忧。一是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安放“法律便民服务牌”。  相似文献   

9.
陈旭 《检察风云》2014,(23):16-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定》明确了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这次司法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永胜 《政府法制》2014,(22):59-59
山西省文水县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培育法律信仰,更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法官素质,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琳 《人民检察》2011,(5):32-33
人人都爱“漂亮的脸孔,迷人的身材”。司法改革也是一样,在追求目标指向的时候必须立足于现有法律规定,在现有规定上生发新的改革措施,或通过修改法律建立新的司法机制。司法改革可以时常出新,就好比“脸孔”,可以以不同面貌示人,或给人愉悦、惹人喜爱,或令人咋舌、不知所措,而现有法律规定则可谓是“迷人的身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司法体制建设日臻完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意味着公平正义不仅要经得起法律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检验,也要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一种形式,在民主建设和司法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近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人民陪审员工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I扌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以下简称《人民陪审法》)施行一年多!来,贯彻实施法律及其相关配套制度情况。目前,北京市三级法院在完善选任程序、细化参审范国、调整参审职权、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健全人民陪审员制度、努力推进司法民主的"北京实践"。  相似文献   

14.
沈小平  陈杨 《法制与社会》2011,(18):134-134
巡回审判作为一项充分贯彻“便利群众参与诉讼,便利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律制度,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体现了司法为民精神,也使法院的司法资源得以更好的利用,体现了效益理念,真正起到了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但本文通过对所在法院2010年巡回审判案件的分析,发现巡回审判在当前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2016,(1):123-127
2015年.是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根,司法体制改革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渐凸显。一系列举措实现着“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好照进百姓心田”的使命,一系列案件审判践行著“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承诺。  相似文献   

16.
革命时期谢觉哉就对肆意践踏人权的极左暴行进行持续深刻反思,指出其“名为革命行动、实为封建暴行”.1959-1965年担任最高法院院长期间,他执着坚守保障人权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基本原理,提出“政治敌人也是人”、“社会主义时期法律不会消亡”、“保护公民权利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根本任务”等论断,提倡依法司法和审判讲理,努力把急速群众化、政策化和情绪化的司法工作,扭向专业化、法律化、理性化方向,形成了以法律理性规制和融合政治激情来保障人权的司法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和发展人权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宝童 《行政法制》2003,(2):37-37,3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法律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如何满足广大群众、社会基层组织、企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让法律与‘三贴近’亲密接触”。即贴近群众、贴近社区、贴近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基层司法行政职能。  相似文献   

18.
赵芳 《山东审判》2007,23(1):67-73
司法亲和力不是一个术语,而可能仅仅是一个俗语,但当下受到了司法决策层的高度关注。本文有三个立意: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司法在“断裂社会”的社会结构下运行,司法的职业性与世俗性之间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冲突,司法在现实困境中需要积极求变;二是,出于司法策略的考虑,司法政策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刚柔并济是一个凸显的指向,司法只有刚性与柔性统筹兼顾,才能够让人民感受到“法律散射的正义之光的温暖”;三是,如果说追求司法的现代性是司法观念的一次重要解放,那么让司法回归于人民,回归于社会,就是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9.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基础,而形式法治主义理念往往强调“法律效果至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果.作为传统中国重要司法裁判方法的“司法原情”,其对依法裁判当中“情理”因素和法律因素的综合考量,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以积极回应社会对实质法治主义的相关诉求,建构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余向阳  李斌  卓茂华 《法制与社会》2010,(25):117-118,120
司法的人民性,是我国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当前,人民对刑事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日俱增,只有坚持刑事司法的人民性,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享自由、法律之中人人受保护、法律之下人人遵守的法律愿景。实际上,人民性是刑事司法的内在属性:刑事审判为人民而审判,刑事审判由人民来审判,刑事审判是人权保障的前沿阵地。刑事司法实现人民性的路径包括: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对刑事审判的司法需求;改造司法行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刑事审判的司法期待;以人为本,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司法大众化,引导人民参与和认同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