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帝其人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系有熊国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但这一说法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关于黄帝,有不少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其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涂炭生灵。炎帝无可奈何,只得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与蚩尤战于涿鹿,在大将风后、力牧辅佐下,  相似文献   

2.
赵辉 《台声》2006,(2):84-85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传说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为轩辕氏。据历史考证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就是黄帝出生的地方。新郑古?“有熊”,是黄帝出生、成长和建都的地方。黄帝故里就建于?,它最早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设置黄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东西两厢房分别供奉着黄帝的两个妃子嫘祖和嫫母。海内外的中国人常把自己?为“炎黄子孙”,把轩辕黄帝当作中民族的象征,寻根朝圣者络绎不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的主要地方。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  相似文献   

3.
涿鹿三祖     
涿鹿,像一位饱经历史忧患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着黄帝、炎帝、蚩尤三位人文始祖把中华民族由蛮荒指向文明的故事。踏上这块土地,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黄炎阪泉之战”、“黄蚩涿鹿之战”的悲壮、惨烈。唐代诗人胡曾有情描绘:“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传说在4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徒,最后定居在个河北一带的山湾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  相似文献   

4.
黄帝城     
现在新郑的郑韩故城,过去当地人叫它“黄帝城”。说起这座城,在新郑一带曾流传着一个天上九龙下凡修黄城的故事。传说,黄帝打败炎帝之后,为防蚩尤进攻,就想修一座大的都城,因为把地址选错了,没修成。黄帝打败蚩尤后,心想,现在天下统一了,不修一座大的都城,普天下的诸侯和臣民来朝贺怎么办?一天上午,黄帝正在想心事,风后来了。黄帝把这个想法告诉风后,风后说:“这件事咱俩想到一块了。咱还是出去看看把城址选在何处好!”说罢,风后前头带路,黄帝随后,就出有熊国都向西北的轩辕丘走去。他们站在轩辕丘上,四下观看。风后指着说:“主公你看,这里…  相似文献   

5.
马彪 《协商论坛》2007,(4):11-14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系我国远古“五帝”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开  相似文献   

6.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被后世誉为人文初祖。黄帝长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早年居住“轩辕之丘”,又称为轩辕黄帝或轩辕氏;他曾当过有熊国君,因此也被称为有熊氏。传说他发明了弓箭、舟车、水井和医学,妻子发明了养蚕,大臣苍颉造字,伯余裁衣,胡曹作冕,於则制鞋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黄帝陵在今天的陕西黄陵县北桥山南。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但道家的有些书籍说,桥山陵只是他的衣冠冢,黄帝本人在桥山乘龙升天成了神仙。可能基于这种说法,现在陵前围墙正面的明代石碑上  相似文献   

7.
孙林  徐波 《台声》2011,(5):58-59
黄帝故里同拜祖,炎黄子孙聚中原,中华儿女齐相会,寻根问祖拜轩辕。 2011年4月5日上午(农历三月初三),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欢聚于此,共拜轩辕,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表达促进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生活、世界和谐和平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艳阳送暖清风荡漾,黄帝故里春光潋滟。4月12日上午,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伴随着铿锵悠远的迎宾曲,饱含着回家的喜悦,怀揣一颗颗赤子之心的海内外华人代表依次走进黄帝故里。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走过轩辕桥,嘉宾们怀着虔诚的心走向拜祖广场,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始祖的崇敬,共缅祖德,共叙乡情。惠风和畅,杨柳堆烟,这是一场民族祖根圣地的大团聚,八千海内外炎黄儿女心怀虔敬之情,敬怀先祖,祈福告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记载黄帝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轩辕黄帝(轩辕氏部落首领,一作有熊氏,姬姓)说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是否实有其人,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3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一书,终于使这个谜有了“谜底”。  相似文献   

10.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11.
心系始祖炎黄致力经济建设侯作营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十多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遍布五洲四海,古史记载,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都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炎帝生于华阳,黄帝出于有熊。河南新郑县古为有熊氏之墟,境内古文化遗址很多。黄帝故里、华阳故城、少典祠...  相似文献   

12.
黄帝陵     
黄陵,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在我国陕西省黄陵县东,桥山之巅。据《史记》和有关资料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土德之瑞,因为土是黄色,故称「黄帝」。据传,黄帝立四妃,共二十五子,得姓的十四人,他们的子孙繁衍各地,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子孙」一说,盖出于此。黄帝陵寝从西安去黄陵,车行不久,即进入陕北黄土高  相似文献   

13.
黄帝传说论析宋魁旭黄帝的时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十分久远,但关于黄帝的传说却并不完全属于过去,探究这一源远流长的传说,其意义不容忽视与低估。我们应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针指导下,努力发扬黄帝作为“人文之祖”的精神力量,把他开创的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  相似文献   

14.
贾雯鹤 《求索》2015,(3):148-152
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来看,黄帝与嫘祖所在的轩辕之国和轩辕之丘与岷山关系密切。嫘祖作为蚕神,后来又兼为道路之神,是由于她的名字中含有"祖"字的原因所致。蚕女神话最初不是产生在蜀地,后来,蚕女神话和蜀地发生了粘连,并传播到了蜀地而为蜀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黄帝.华夏.中国黄帝、华夏、中国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呢?这要追溯我们先祖的生活情景,并从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去探索他们艰辛的生活历程。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神农时代。当时,神农氏衰老,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暴虐百姓,而...  相似文献   

16.
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立国、建都之地,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三月三、拜轩辕”的习俗。为弘扬传统文化,从2006年起,郑州市每年都在新郑举办规模宏大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5年来,我市各级统战部门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深化“根在中原”活动,以黄帝文化为媒介,打造炎黄子孙共有的心灵家园,借助拜祖大典这一文化盛典,构筑起统战工作新的舞台。  相似文献   

17.
王亮 《两岸关系》2011,(4):46-47
河南省新郑市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郑就有阴历三月三拜轩辕黄帝的习俗,这个习俗也延续至今。随着近些年活动规模及影响不断扩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每年都有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不远万里来到新郑寻根问祖、祈福中华盛世。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7,(11)
<正>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少汉族地区,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盛会。“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古时上巳节的盛景。“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诗经》中有关情爱的国风部分,共162篇,很多地方表明了三月三为情人节。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  相似文献   

19.
杨乐 《黄埔》2010,(3):61-61
位于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几经改造修葺,更显大气恢弘,如今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三月三,拜轩辕。2010年4月16日,蓝色天空一碧如洗,黄色丝巾盈满眼帘,海内外各界人士汇聚黄帝故里,齐颂同根同祖同源,共唱和平和睦和谐。  相似文献   

20.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前进的旗帜,是凝聚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5000年前,黄帝出生、建都、立业于新郑,为新郑的辉煌与发展带来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之奋斗的黄帝后裔,只有加倍珍惜,发扬光大,才能无愧始祖,惠及后人。新郑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杰出的人才。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轩辕黄帝、郑庄公、郑子产、邓析、韩非、张良、白居易、李诫、许衡、高拱等光耀史册的华夏风云人物。上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