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初在英美诗坛盛极一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中国诗的格律、诗歌含义等方面产生的误读,成为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进行诗歌革新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形成和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千年沉淀,“地”文化同样畅然不滞。“地”的翻译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词组、诗歌、习语三个方面可见一斑。因此,翻译应该本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地”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是比较巨大的,如四大发明,老子、孔子的哲学,孙子兵法,禅宗,文官制度,茶叶,丝绸,瓷器,唐诗,国画、园林建筑,手工艺等等,有的推动了西方的物质文明,有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如启蒙运动、巴洛克艺术、意象派诗歌等都受中国文化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诗:胡适与胡先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打破旧诗的枷锁,为新诗作勇敢的尝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但是,他对新诗的主张,如绝对地拒绝师承古人,不用典故,反对一切格律,须要作诗如作文,漠视诗歌抒情和想象,肤浅地把美国意象派的主张变成说理和表面的感觉,都使新诗初期蒙受重大损失.胡先骕更重视诗歌的特性,对意象派有更为深邃的了解.胡适所接受的是20世纪最新的诗歌潮流,初期新诗师承却是上个世纪像惠特曼那样的后浪漫主义,在西方人看来是落伍了的流派.历史没有给中国新诗提供一条跨越西方浪漫主义直接到达意象派、现代派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对当代人权发展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玲 《理论前沿》2003,(18):29-30
人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类的普遍关注,追求人权已经成为了我们时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人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发展现代人权,需要吸取全人类文化的智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可以为当代人权发展提供积极的价值资源。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就是和谐之说。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和齐百姓”等,可见和谐…  相似文献   

6.
“全盘西化”文化观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盘西化”文化观的再认识李毅一、思想渊源30年代的所谓“本位文化建设”论,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看,是本位文化受到客位文化严重冲击而引起的“重整反应”。有的学者称之为“本土运动”①。二十年代有过一次,30年代是第二次。与中国文化本位论正面对立的,是...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领域。从表意的形象性、天人的和谐性、人格的象征性分别探析了中国诗歌在意境话语、形成渊源及意境实质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于西方诗歌的民族特色,更从宏观上剖析了三者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从而更清楚地展示出中国诗歌民族特色的风采,揭示出中国诗歌独树一帜,魅力无穷的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千年沉淀,"地"文化同样畅然不滞。"地"的翻译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词组、诗歌、习语三个方面可见一斑。因此,翻译应该本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地"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在冷战结束后形成的经济一体、政治多极、文化多元这一世界格局的国际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密切。“文化”一词以一种新的姿态在中国大地兴起,备受关注,很快形成了一股具有普时性及普世性的热潮,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即便对于长期处于边远封闭半封闭的民族及民族地区,也无一例外地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与民族的走势如何?亟需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度量。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自知。中国的“宽恕”是纲常伦理的处理原则,体现了其“原善”的价值维度。“原善”说使属性、本性被绝对化、先天化,人是自己的救主,人性高于神性,罪恶只是外来的污染,因而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它“宽恕”的是可以“宽恕”的,并非不可“宽恕”者。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无知。但是,只有“宽恕”不可“宽恕”者,宽恕才存在。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恕”不是“宽恕”,“慈悲”不是“慈悲”。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九叶诗派,以开拓“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道路为己任,袁可嘉则是这一诗派的理论代言人。袁可嘉在诗美原则、诗性人生、表现策略三方面对九叶诗派的艺术探索所作的理论总结对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范守义 《外交评论》2004,(4):98-107
本篇论文是《论诗的音乐美》(1990年)之后的又一篇关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试图从汉英诗歌的结构方面进行比较,探索诗歌结构的美学特征。论文提出句法单位、组合和序列的概念,指出汉语词组在汉语诗行中的语法功能性分布。论文亦描述了英语诗歌的平行、对称和非对称结构,汉语诗歌的对仗和排比结构。论文对汉语诗歌进行平仄模式、节奏模式、词类、语法功能、语义的5个层次的分析。论文描述了英汉诗歌中的词语重复的模式。对诗歌做句法、修辞、主题层次的分析。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的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把握诗歌翻译的文字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4.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曳序长如散文等八种表现形态。杜牧的“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人,成为宋诗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根据,道路、道说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解读这两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以"存在"为中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图式。  相似文献   

16.
灵一、灵澈是大历诗僧的代表,他们的诗歌禅意浓郁而深远,其创作对禅诗的兴起及清寒幽寂诗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玻璃动物园》是一曲抒情、诗意的造型戏剧,再现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生存状况。在该剧中,剧作家运用了多维艺术表现手法突出剧中人物的梦想之现实回味、悲剧之生存超越等悲剧主题,展示了该剧诗意化之艺术魅力,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断追求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诗的主体意识群由人道主义意识、悲观主义意识、忧患意识与光明意识组成,它们构成了现代新诗的全部内涵价值。诗人用前所未有、开阔丰富的主体意识抒发诗情,以丰赡的意象群体作相应的表现,开拓了新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了现代新诗异彩纷呈的流派与诗歌创作的实践形态与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王碧山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不容抹煞的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现代人对他却颇有微词,当代人很少注意他.本文从咏物以托意、词中的意象、词的章法结构、典故的运用等方面考察其沉郁深婉的词风特征及形成,以期揭示出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与其精美传神的语言特色相结合,表现出以情致为主的象征主义和独特浪漫主义内涵,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开拓了新的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