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层对"中国梦"的倡导及其内涵阐述引起了海外华人精英的高度关注。这些主要由侨领、留学生、学者等群体构成的海外华人精英对此表达出几种观点看法:一是期待与共鸣;二是担忧中国内部出现的如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羁绊"中国梦"的实现;三是强调人本理念的植入,呼吁中国借鉴西方普世价值文明。这些观点反映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侨领和"跨国认同"的华人精英对中国形象和民族复兴的期待,同时他们正视中国内部目前现存问题与挑战,华人精英倾向于从政治文明和文化角度来设计中国圆梦的路径方法。华人精英俨然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意见领袖"。于是,通过发挥其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桥梁作用,有利于聚合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3.
“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理论的基点。"民族交融"这一概念,是对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现象作出的准确概括,也标示出了中国当前各民族的关系朝着更加包容、亲近、认同发展的趋势。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其所指对和倡导的民族现象对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要增强两岸统一的紧迫感凡怀有民族感情的海外华人,无不把两岸统一当为天经地义的必然发展。但面对着岛上“台独”势力逐渐坐大,海外华人终于发觉到,虽然他们对两岸统一一向很关心和支持,但是他们以前所提供的支持,大致上仅限于言论上的静态活动,这显然是不够积极和全面的。因此,在  相似文献   

5.
60年前抗日战争是怎么取得胜利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了明确的回答。他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持祖国人民抗战”。“中国人民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讲话意义是极不寻常的。抗日战史因此立下了基调,有关的记载可能也要重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民族交往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驱动民族交往的深层次因素——民族互惠——更是缺乏必要的价值自证和理论发微。民族互惠作为民族交往交流日趋频仍的内生逻辑,不但奠定了各民族渊源共生格局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动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帕累托改进,当前我国应该直面民族互惠研究的理论短板,深入探讨民族互惠的理论逻辑、价值自证、历史发掘、内容爬梳和实践推进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8.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基础,没有民族间的交往就很难涉及民族关系,所以民族交往的程度和结果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呈现态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间交往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增进民族间的交往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的“当代海外华人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5日至18日在暨南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本次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会议主题有三个:华侨华人学科发展研究;当代海外华人与居住国民族关系;9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赫剑梅  马忠才 《前沿》2015,(2):91-93
"中华民族"是近代历史上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的一个民族实体。在历史叙事中,其内涵与外延多次发生变化,最终被发展为包含国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民族概念。当代社会,为了积聚合力,维持稳定和繁荣,国家话语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建构,其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建构论视角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及其当代话语,尝试以民族学视角评析国家话语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文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的喜庆活动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人们消费逐渐由“吃喝”向“玩乐”转化;春节交往由“亲情”逐渐向“友情”扩散,家庭式交往向社会化交际转变;以良好祝愿为代表的节日气氛、以拜年和团拜为主要标志的春节活动,有逐渐淡化之势,而多元化、趣味化、随意化和追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20,(11)
正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种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海内外台胞携手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实再次证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种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没有什么能割断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两岸同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涌现出了许多携手同心、共抗疫情的感人故事,展现出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的骨肉亲情。在疫情面  相似文献   

13.
圆中国梦     
《台声》2018,(23)
正890.纵观历史,我们会陷入无尽的沉思,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平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它创造了无数丰富而辉煌的文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懈进取的精神支柱,十几亿中国人和亿万海外华人拥有着数不清的梦想,汇聚成一个共同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郝向前西藏海南州共和汽车站891.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4.
怎样理解“民族关系”、“民族问题”这两个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民族理论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未能充分和正确说明的问题。笔者不揣陋见,谈一些粗浅认识。 何谓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交往中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系,是每个民族在自身改造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对民族关系作这样的概括,是基本上符合民族交往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把中国和阿拉伯地区连结在一起。近代,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中,不乏有识之士,埃及友人艾哈迈德·哈姆罗希就是其中之一。 哈姆罗希是埃及亚非团结  相似文献   

16.
大红灯笼高高挂──海外华人过中国传统节日别林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过节”是一项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一年四季中,有春节、清明、中秋等大大小小十多个传统节日。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虽然远离祖国或祖籍地,却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春节是最...  相似文献   

17.
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国际社会的观念和交往 ,新安全观及其与移民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反应。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新安全观和移民之间关系为视角 ,试就新安全观的内涵以及海外华人移民与中国的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启龙 《两岸关系》2004,(10):23-24
尽管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然而在8月下旬开始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期间,人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温馨的民族亲情洋溢海峡两岸。 共度民族亲情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9.
情系闽南     
由中国侨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2月中旬在福建省的古城泉州隆重举行,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法国,英国的海外华人近两百人及港澳同胞一百余名、台湾同胞五十余名来到泉州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与泉州市民一起观看大型民俗主题的踩街游行,参观文化古迹和展览,欣赏地方戏曲,感受家乡的亲情和民情。行在故土,他们兴奋地感慨着、追忆着、畅想着……而这一切都源自浓浓的故乡情。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的集合民族。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二个民族的优秀性格要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必须经过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