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谢双明 《传承》2014,(9):14-17
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由于城乡分割,大量的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思想。这一思想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是我党最早自觉认识“三农”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成为我党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光辉典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对我们探索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包含马克思民生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解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平等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民生思想进行吸收、创新和转化,从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断指导着我国民生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叶琛 《前沿》2012,(4):45-46
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状况、民生问题及改善民生所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和民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的科学内涵,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的理论来源,并剖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需要将其与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民生思想、资本主义民生思想进行比较。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民本思想的比较看,二者都重视民众,关心民生,但在根本目的、实践效果上有本质区别。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比较看,二者都重视民生,坚持"均贫富"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民生政策措施,但在理论基础、本质属性、实践效果上有根本性差别。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资本主义民生思想的比较看,二者都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本质属性、制度设置、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7,(5)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民利益是关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协调农民利益冲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笔者研究农民利益冲突带来的影响,提出解决农民利益冲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对解决农民利益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现象、危害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面貌落后.这既是国际超级难题,又是中国城市化首要问题,后果危害严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进行体制创新,合理调整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秩序,倡导"民生"、"民权"、"民主".  相似文献   

8.
李光炎 《桂海论丛》2004,20(2):53-56
中央一号文件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的光辉思想,这即是针对当前"三农"形势提出的战略措施,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破建设小康社会难点的务实对策.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它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以人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新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古时就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并已将其作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民生发展思想,逐步实现由传统民生向现代民生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1.
杨宝仙 《今日民族》2008,(11):57-59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蒋淑晴 《传承》2011,(28):4-5
重视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经验和启示。通过从坚持体制大变革和坚持民生建设价值标准来改善和发展民生两个视角加以考察,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关注住房建设,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宁波江北区践行和探索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区实施以政府主导、农民自主的双轮驱动方针,结合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总抓手。习近平"三农"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  相似文献   

15.
杜贵阳 《理论月刊》2004,(11):38-41
邓小平提出的“三农”思想,高度关注普通农民的民生状况,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决维护农民利益,体现了鲜明的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用科学的经济发展观指导今天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与孙中山民生观之间是既相互贯通,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合理继承了孙中山民生观的思想精华,体现着孙中山民生观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与孙中山民生观在本质属性、理论基础、制度设置、价值取向、政策措施的选择与定位等基本问题上又有着本质差别,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多地体现着对孙中山民生观的创新发展和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7.
公正对待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具体生活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这一基本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这一郑重承诺的兑现。而公正对待农民既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关键性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确保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本路径之一。一、公正对待农民问题的现状在现阶段,农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机会平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机会平等对…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实现三大战略转型,即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贵 《传承》2010,(21):68-69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问题。从近代中国不同土地制度下农民实物地租变化状况这一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亮 《前进》2017,(8):46-49
正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观":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通过论述"三农"强、美、富与国家强、美、富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怀仁县开展的"五村联创"工作,就是从这一愿景出发,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怀仁县162个行政村全部创建成省级"美丽乡村、卫生乡村、清洁乡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2016年以来,怀仁县委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