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禅与诗     
禅与诗潘志和一禅又称禅那,为梵语音译,意为“思维修”。禅源于古印度瑜伽功,后为佛教吸收发展,成为一种修证方法。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定”即禅定,是教徒修习的戒、定、慧之学之一。在北传中国的佛教里,习禅得到特别重视,以至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僧人诗,有一种专写异相之美的。这类诗,在文字意象的表现上,多倾心于万木萧条、霜重叶寒、古庙风寂,石床孤座、杳杳寒山、野流深涧……如“灯传三际火,树光万株松。”“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僧灵一)“虽著离尘衣,衣中多养蚤。”(僧寒山)“秋钟尽后残阳暝,门掩松边雨夜灯。”(僧齐已)。 僧诗的异相之美在于虽愁苦而美,何也?盖于现实的生活中,人避苦难如避瘟疫,其所  相似文献   

3.
周效柱 《求索》2008,(4):180-182
胡应麟在《诗薮》中倡言以神韵论诗,多侧面展示“神韵”所表征的诗学审美旨趣,已基本形成神韵说的思想,认为诗之神韵宜以格调为基,而格调应以神韵为归,注重于对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把握,在我国古代神韵理论的发展中,上承庄禅学说之美学精华,中得严羽妙悟理论之精髓,下启王士祯神韵理论之端倪,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江峰 《前沿》2009,(2):176-179
对诗格著作个体在诗格中阐述的诗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实践关系的探讨是探索诗格与诗歌创作关系的基础。本文以齐己为考察个案,通过《风骚旨格》“诗有三格”诗学思想的解析、《风骚旨格》引诗所见齐己的诗学追求、《风骚旨格》所见齐己的诗禅世界、诗艺的多方面探索与实践四个方面探索了《风骚旨格》与齐己诗歌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陈白沙心学“似禅非禅”的佛教文化取向刘辛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论述陈白沙心学思想时指出:“盖先生识趣近濂溪,而穷理不逮;学术类康节,而受用太早。质之圣门,难免欲速见小之病者也。似禅非禅,不必论矣。”(《陈献章集》第865页)这说明陈白沙在创立江门学...  相似文献   

6.
禅学思想本是一种佛教思想,而许多文学批评家却力图在禅学中为诗学找到支撑点。从理论上讲,禅学与诗学是根本不相同的。从“悟”的角度来看,禅悟所悟的是隐藏于心中的佛性;而诗悟却是由心及外的悟,所悟的是隐藏于诗歌中的作诗之道。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禅可以不借助语言而仍能使人悟解;而诗若离开了语言,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7.
赵欣 《求索》2008,(6):171-173
唐代诗僧皎然的诗学思想其论述范围之广、探讨问题之细致都远远超过当时纷繁驳杂的诗格类著作的水平。其对于“境”与“意”的精准阐述在中国传统诗学史上影响深远。此种对“境”与“意”的分别论述更为清晰地显示出禅、玄理论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生发意义,并进一步呈现出中国诗学中意境理论的初始状态。分别考察皎然的“境”、“意”理论可以一窥唐代诗学,乃至中国传统诗学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8.
龚著剑 《前沿》2010,(6):30-32
禅宗的"禅观自然"的方式和"明心见性"的参悟过程,是抽离人为界定的自然界概念,还"空性"自然纯粹物质本真。它非逻辑的思维特性及独特的世界观,给予文人画家打破所谓严格法度的桎梏,放怀自由创作之心,营造画中意出尘外的"心化之境"以理念上的支撑。禅诗中对自然界证"空"的描述,并同诗人的超越情怀,转化为文人画中的"心化"意境。"心化之境"缘起于禅宗思想和禅诗空境。  相似文献   

9.
文豪 《前沿》2012,(14):157-158
诗与禅的相互关系,从方法和内容看,主要是禅对诗的渗透和影响,从形式上说,则禅受诗的影响颇大.楚山绍琦是明代中前期的一位佛教禅宗大师,创作了为数众多、意蕴空灵的禅诗.按照诗的内容,可以把绍琦的诗分为四类:酬赠诗、示法诗、禅理诗和禅境诗.本文将对绍琦大师的诗作进行一些蠡测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台湾,似乎已很少有人关心和了解曾经的少帅张学良被软禁之地——“禅园”了。相较于许多人头攒动的知名景点,这个如今已改作花园景观餐厅的“禅园”甚至有些车少人稀、门庭冷落。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匆匆的过客很可能会与这个不起眼的挂着黄色题匾“禅园”的门庭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12.
生死悲情与山水诗文张文初钱钟书先生指出:依历史审美惯例而言,音诗皆以“陨涕为贵”“。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印证了这一历史惯例的存在。“清江锦石伤心丽”②,“寒山一带伤心碧””,“落花风雨更伤春”④,“西风愁起绿波间”⑤,“空向秋波哭逝川”⑥,“肠断白苹洲”...  相似文献   

13.
毛国民 《前沿》2013,(3):58-62
净土宗和禅宗源于大乘佛教,坚信众生同具佛性和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极力追求众生平等、普渡普救,社会最底层、最多数的芸芸众生都可以成佛。这些理念与中国之“自然平等”思想和儒家的“人世”情结相通或互补,成为其在中国盛行不衰的根源所在。然而,他们在人性理解上存在差异,并因此导致他们在成佛方式上的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还不至于影响到“禅净合流”的脚步。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宜“大”而“全”文\李玉贵一、开创企业宣传之“大”清朝赵翼有诗味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首诗揭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规律之一──新陈代谢、推陈出新。这条规律对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来说也...  相似文献   

15.
禅意也是一种诗意。中国诗歌在唐代达到顶峰,同时也是禅诗不鸣惊人之刻。越来越多的禅僧加入到诗人的行列,对诗歌是一个福音。从那个时候起,以诗人禅,以禅入诗,已经普遍。如果说,诗歌是一种土壤,是一种天空,禅意可能就是某种生命的种子,是某个生命的翅膀。它不是无物,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有厚厚的积淀,本自天成。它使得诗歌在这里衍生成出了一种活脱空灵而又机趣天成的意趣来。  相似文献   

16.
拙公禅派由越南闽籍侨僧拙公和尚创立,其法脉从17世纪中叶的拙公和尚起至19世纪中叶的精金、通荣止,共传承了10代,绵延近200年。其中第一、二代祖师拙公和尚和明行禅师皆系中国人,从第三代以后,主要是越南禅师发挥作用,标志着中国临济禅宗开始朝着越南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越南的国情教情。该禅派的思想主要以其开山祖师拙公和尚的禅学思想即“三教融合”、“禅净双运”和“心即是佛”为主,而且还吸收了中国晚唐沩仰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胡遂  欧阳慧娟 《求索》2007,(5):165-167
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第十一章“唐初的白话诗”中曾将诗僧王梵志、寒山与田园诗人王绩并列为唐代三大白话诗人,自此以后,寒山诗歌开始为现代学术界乃至西方世界所重视。我们认为,寒山诗歌其所以能够对古今中外读者产生较大影响,并非因为其中具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铃木大拙50年代关于禅的国际性论辩是本世纪禅学研究中的一件颇有影响的事。当时作为承继中日临济禅衣钵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把信仰作为研究的必要条件,认为禅学是不可言说的,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对禅学只能信仰、体验、证悟,不能作宏观的考察和历史的研究。而胡适则认为,如果以非历史与反历史的观点去看禅,对禅作“非理性”的解释,至多只能告诉人们禅就是禅,而不能给人以禅的确切知识,而禅是思想的、历史的、文化的客观事实,应当以历史的态度和学术的方法来研究禅学。铃木大拙对胡适的批评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认为胡适关…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许多令人思索再三的深刻美学思想,而这些美学思想寓于“水月镜花”、“羚羊挂角”等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以禅喻诗”,“附物显理”,其思维方式是以彼推此,据此推彼,具有类比的特性。一禅宗是关于心的宗教,其思维是内向性的。认为只要返观自心,绝念内省,就能把握真如佛性,因为佛性与人性相通,它就存在于非实体的人之心灵之中,体悟到本心,自然就体悟了真如佛性。于是,禅宗的大量公案都是在描述、阐释内观本心、体悟佛性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这种宗教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20.
杜文婕 《前沿》2014,(17):191-195
李白的禅诗体现了禅境、禅理、禅趣,以及与僧人的交往和禅悟,禅宗不仅从内容上渗透到李白的诗歌中,而且改变了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形成了柔和的风格。李白的五十多首禅诗无论是对于佛教思想还是对于诗歌美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