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20,(16):92-92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不知怎么地就想起了我们家那本神秘的"手册"。我不说你也猜到了是不是。是的,它叫《赤脚医生手册》。那本手册在我家曾长期"神秘"。它当然不是禁书,在那个10年里,它至少被印刷了几百万册,但也不是什么"好书",后面印着"内部发行"说明发行渠道受限,父亲不但从不推荐它,还常常有意无意地藏它,掖它,有一次还被我撞见,他和母亲深夜的捧读,颇有前人"雪夜拥衾读西厢"的温馨。是以它既是家庭"显学",又是家庭隐学。  相似文献   

2.
恺蒂 《新民周刊》2012,(7):84-84
认识了我们后,小老虎有事没事就到我们家来,他的那条大狗就呆在我们屋外,像保镖一样。他也常和我们一起去海边,就像我们家的第三个孩子。我叫他"小老虎",因为他的名字叫Tiger Michael Golden Tucker。我儿子喜欢称他的英文全名,因为在他眼中,小老虎人如其名,是响当当硬生生的男子汉。从圣诞节到现在,已经...  相似文献   

3.
《德国研究》2005,20(1):6-6
亲爱的李乐曾先生:从勃兰肯堡先生:处惊悉您父亲的噩耗。多年来我们一直对他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我曾与他在上海会面,他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辞世令我们非常痛心。愿您化悲痛为力量,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  相似文献   

4.
种花与读书     
江迅 《新民周刊》2012,(40):59-59
每次见梁振英,都会与他谈耕耘,听他说"花道"。梁振英喜欢爬山、游泳,也喜欢栽花种菜。在香港政坛,谁都知道他是"花痴",惜花爱草,休息日爱在家的院子里"拈花惹草"。梁振英说:"昨天我还忙里偷闲花了十分钟下种子。"问他,播了什么种?梁振英说:"一种菊花,英文叫cosmos,中文叫波斯菊。我种花经常有一些惊喜,波斯菊品种很...  相似文献   

5.
高岳 《美国研究》2023,(3):157-160
<正>得知何老师过世的消息,不禁错愕!记得毕业之后每次与何老师通电话,他总是很有兴致地讲起他最近读过的书,或者正在修改的文章或书稿。何老师总是把正向和阳光的一面留给我们,让我一时很难与他突然病倒联系起来。可惜的是,这一切已成过去,从前与何老师相处的情景不禁在脑海里浮现。记得刚进入北京大学读博时,何老师交给我一份手写的书单,上面不仅有世界史和美国史方面的著作,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朱宜尧 《新民周刊》2022,(17):32-32
我外甥小名扣扣。我叫他狗外甥,他哏哏乐,也不生气。他心里有本账。早年我毕业分配到小城工作,我姐先于我五年来小城。我住单身宿舍,天天为吃饭犯愁。我姐煮了咸鸡蛋给我带着。吃过饭怎么也找不到成鸡蛋了。  相似文献   

8.
医生与律师     
苗炜 《新民周刊》2020,(9):93-93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其中说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钱和更多的时间。从全球范围内来说,中产阶层和上层的差距都在扩大,所谓"向上流动"变得越来越难。其中一个篇章,讲的是英国的阶层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曾念群 《新民周刊》2022,(26):80-80
马有铁在电影《隐入尘烟》中的这段人生境遇,用古话说叫黄粱一梦,用潮流话讲,可以凑合着叫元宇宙。马有铁一生的遭遇应该还有很多,比如他如何失去大哥马有金、二哥马有银的庇佑,沦为被三哥马有铜使唤的“长工”。比驴棚的土疙瘩还穷的马有铁,家里没得金银,有的只是“破铜烂铁”。而使唤了他小半辈子的三哥,除了差使他起早摸黑给儿子拉结婚家具,就是惦记他那套城里的扶贫房。  相似文献   

10.
苗炜 《新民周刊》2022,(3):77-77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一张脸的自传》,1994年出版,作者叫露西·格雷利,这本书讲的是露西与颌骨癌的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毁容。她说,"正是这种痛苦——感觉丑陋——是我一生中的巨大悲剧。相比之下,我患了癌症的事实似乎无足轻重。"她一生经历了38次手术,其中5次是对付癌症的,剩下的都是对付她失去的下巴。回忆录基本上是线性叙事,九岁的露西在学校打躲避球时受了伤。她找到牙医,去掉了口腔内的一个囊肿。但过了一段时间,她的脸肿得厉害。她被诊断出患有尤因肉瘤。  相似文献   

11.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12,(3):122-125
我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我离开美国所之后这几年在想什么,干什么。我到北大以后,教学任务比较多,也需要考虑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讲什么,这都涉及知识体系的建立问题。记得1983年我来美国所第一次见到李慎之先生,他谈到要建立中国的"美国学"知识体系及美国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每五年会发表一份世界发展趋势报告,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2.
相见恨晚     
苗炜 《新民周刊》2020,(5):92-92
我很早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叫《死亡诗社》,主演是罗宾·威廉姆斯,他演一位教师,英文老师基廷,来到一所私立男校教书。学校里的气氛很保守,男孩子们的功课不轻松,要学化学、学拉丁文、学几何……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诗歌,组织起了一个"死亡诗社",聚集在校外的一个洞穴里读拜伦读惠特曼,有一个学生,读诗之后变得更积极主动,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还有一个学生叫尼尔,本来是父母的乖孩子,要上医学院的,被基廷老师蛊惑之后,想去演戏,这让他爸爸勃然大怒.  相似文献   

13.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11):80-80
在我读中学那会,正是社会上非常混乱的年代,读书既不能做官,不能成名成家,也不能摆脱毕业后去农村修地球的命运,于是谁也没有心思读书,不少问题学生就在社会上混。  相似文献   

14.
古文辞的美     
苗炜 《新民周刊》2022,(36):77-77
这次我想介绍一本书,叫《国文课》,副标题是“中国文脉十五讲”。作者徐晋如开篇就说,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正是新文化运动断了中国的文脉。《国文课》从《诗经》讲到李杜,讲到宋词。作者说,“我认为骈文是中国文字运用到了极致的产物,是汉语之美的最终极体现,因此骈文应该有比古文更高的文学价值,更应该被看作是中国文章的正宗”。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西哀士是以他的三句话闻名于世的。第一句名言是:“什么是第三等级?一切”……这句话是在大革命初期讲的;第二句名言“我活过来了”是在恐怖时期结束后讲的;第三句名言“我需要一把剑”则是在督政府建立前讲的。简短真实的几句话,至今仍能为人们所铭记,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26日凌晨,汪熙先生在家中平静地去世。先生虽已97岁高龄,但听到这个消息,我仍深感悲痛。当天上午,我与同门的吴心伯、张济顺赶到先生家,望着先生安详的遗容,30多年前先生将我带进中美关系史研究领域的往事一一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们78级是1978年10月进校的。当时的学术刊物并不很多,系里资料室陈列  相似文献   

17.
《凡尔赛宫即兴》是莫里哀喜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我国过去一直没有这个译本,由我国法国文学专家李健吾先生首先译出,但至今未有人评论过这部作品。健吾先生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以后又成为我治学道路上的良师。他译出的四集《莫里哀喜剧》包括了莫里哀一生中最重要的喜剧27部。他生前答应赠送我这一套《莫里哀喜剧》,惜乎天不假年,他由于笔耕的劳累已于82年11月24日病逝北京。他生前只寄赠我由他亲笔署名的第一集,后第二集出版时,他已看不到了。《凡尔赛宫即兴》刊在第二集中,每当我翻阅由健吾先生的夫人寄赠的第二集时,不时缅怀先生对我生前的指导。如健吾先生健在,我必然先将拙文送请他审读,以免缪误流传开去。但先生谢世多年,焉能再向他请教,每念及此,良胜扼腕。我谨以拙文寄托我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十样清物     
苗炜 《新民周刊》2022,(44):77-77
文激明的曾孙文震亨写过一本书叫《长物志》,讲的是怎么设计园林,怎么鉴赏器物,怎么才叫风雅,他要跟暴发户划清界线,“长物”就是身外之物。明代还有一本书叫《考梁事》,考楽这个词来自《诗经》,就是山里水边搭一个草屋,余事就是多余的事,讲的是书房里的清玩,怎么收藏书画,怎么玩香炉,怎么鉴赏瓶子。这两本书讲的都是风雅之事,题目取的是“长物”,是“余事”,身外之物,多余之事,相互对应上了。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仪式23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政协委员增强履职本领、提高建言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好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对政协委员开展读书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要发扬人民政协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优良传统,运用好读书活动这个新的载体,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相似文献   

20.
读家     
《新民周刊》2012,(44):16-19
环球热点A美国多读书,抵罚款最近有中国网友发微博说,儿子收到纽约图书馆的来信,提醒他借的5本书过期至少14天了。儿子去还书时,超期罚款金额共15美元,但不必付钱,可以选择积累读书时间来抵消罚款:每次来馆读书1小时,就可以抵消2美元,以此类推。其实,为鼓励青少年多读书多学习,纽约市三大公立图书馆从今年9月起开展了"新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