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现实遭遇中、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蕴藏着宝贵的德育时机,是我们开掘学生道德品质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生活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目标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道德责任,是一个兼具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问题:就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一大痼疾。因而,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我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责任,对于规范学生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对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回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广侠 《理论学刊》2006,1(8):68-69
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的生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里,也把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但是,在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的问题上却见仁见智。如有人主张回归到现象学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有人主张回归到经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那么,道德教育应回归何种生活?我们的回答是: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主体的生活,回归有意义的生活。一、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的生活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人与人的合作、国与国的合作显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一新的形势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新特点,以及随之产生的新问题,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时代内容是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适应新变化的必然选择。 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环境道德教育着力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源泉。道德教育必须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面向生活,才能实现道德教育自身的发展并发挥道德教育对现实的超越作用。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对生活世界超越的基础上,道德教育的"自我批判"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是一项成人成己的系统化社会工程,具有提升道德人格的重要人文养成意义。要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扬弃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工具论批判,要在视域融合的释义学分析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存在论阐释,要在立足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化探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人义论建构,等等,并由此展开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哲学反思。这种哲学反思对在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后现代社会中重塑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德育是以尊重每个学生生命发展为前提,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真正实现道德与生命融合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探寻合乎德性的现实出路,培养良好的实践智慧,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卓越体认。那么,走向情感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求解,应该厘清道德的相关基础,把握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属性;揭示道德情感的深刻本质,判别情感与情绪以及阐释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探索情感的道德教育进路,解读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可以说,唤醒沉睡的道德意识,激发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让道德教育依凭情感、走向情感之维,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变异,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偏移,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大学道德教育应当预见并思考新的文化景观,建构网络教育与生活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之间的联系,倡导全面、开放的教育方式,培育大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日常道德人格和社会道德人格。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发挥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论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灵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二者领域分殊,同时彼此又在属人的生活世界内部发生联系和作用.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意义在于将心灵建构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手段和更高目标,使道德认知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外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秩序,同时实现个体更高的内在统一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的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出现故意作恶、自己不为善甚至抨击别人为善、几乎否定任何道德宣传说教等极端现象。公民道德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德信仰迷失,道德价值观混乱;社会整体道德责任感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反差大;做好人可能有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等。解决公民道德动力不足问题客观要求:用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生活;利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通过道德训练培养"道德人";解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矛盾;创建德、利、福相统一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源。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断层、现代社会道德生活方式的嬗变、现代社会个体生活方式的蜕变和现代道德教育的迷茫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努力探索现代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班级日常生活是学校教育与个人发展的重要场域,也蕴藏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依据相关的文献与研究,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四重困境:道德教育过程的知识逻辑化、学校道德教育权威弱化、道德主体的自我迷失、脱离生活的道德实践等。文章重点在于论述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提出基于班级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实施模式,强调教育者应该从班级日常生活入手,挖掘蕴藏的道德教育资源,直面道德发展中产生的道德冲突,最终推动道德教育从思维转向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无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构成了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生态.由此,否定和批判道德灌输引起了西方道德教育界理论与实践上的革命,倡导和建立了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的转型对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行为源于个体的价值观,受其影响与支配,因此,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价值观的内容比道德内容丰富得多.故道德教育不能代替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应该通过价值观教育促进个体的价值观逐步与道德一致,通过培养价值行为能力促使自律道德产生。  相似文献   

17.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日益冲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碰撞和文化冲突,对道德及道德教育也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引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依然存在着工具化、边缘化、科学化等诸多问题,削弱了其固有的文化特性。在多元文化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道德教育机制是道德建设最重要的社会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道德教育机制,能使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公务员的内心,转化为公务员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公务员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是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二是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三是定期检查。搞好公务员道德教育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相似文献   

20.
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现代叙事伦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叙事伦理克服了道德教育中"生活"与"观念"的间距,为个体道德能力的培植找到了现实土壤。它通过构建主体间性关系,形成了陪伴的伦理,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叙事伦理所蕴涵的实践理性,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叙事伦理所营造的道德情境与氛围,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叙事伦理倡导教化而非规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