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侦查错案层出不穷,证据因素是侦查错案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刑诉法的修改,虽对案件侦办过程中证据的运用进行了相关立法完善,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鉴于此,以证据角度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典型刑事错案形成的证据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和总结新刑诉法实施后,侦查实战部门在取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范刑事证据标准、明确刑事证据采信规则、严格非法证据排除等角度,为减少因证据而导致的侦查错案问题提供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错案的主体指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其过程涉及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原因包括违反法律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和不当执法等,对象包括"正当程序错误"和"放纵犯罪错误"。各种侦查措施的具体适用都可能导致错误,实践中侦查措施适用形成的错误与刑事错案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当适用侦查措施可能导致错案;依法适用侦查措施可能导致错案;违法适用侦查措施不必然导致错案;单一错误的证据材料可能为错案的形成留下隐患;单一错误的鉴定可能在错案形成中常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推进执法规范化,有助于避免侦查措施适用中可能造成的证据材料失真,进而从源头上避免错案。  相似文献   

3.
论侦查信息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侦查即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对案件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从同一认定视角入手,则侦查即是一个广义的同一认定的过程。侦查主体的未知性和侦查信息的可知性使得侦查信息媒介的存在成为必然。侦查信息媒介指的是侦查活动中侦查主体与相关人和物进行沟通以求获得信息所凭借的载体。侦查信息媒介分为言辞媒介和技术媒介,二者在本质、运用媒介和效益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侦查信息媒介面临着相应的困境,包括言辞媒介和技术媒介自身的不稳定性和运用过程中滋生的冲突。侦查信息媒介应该从依赖言辞媒介转向以技术媒介为主,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刑事错案被屡次披露,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司法的民主、进步,另一方面民众对司法的公正产生质疑。这不禁带给我们深思,错案是如何发生的,怎样才能避免错案的发生?文章从改进侦查机关内部机制的角度来探讨预防错案的发生,以期能够警示侦查机关加快队伍建设,顺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内部侦查监督,从源头上预防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刑事错案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也对相关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后果。对刑事错案样本材料的分析,全面探讨错案的形成原因,可降低错案发生的可能性。侦查方式、手段的转变,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中充分行使监督权力,法院在审判程序中坚持独立司法,严格贯彻落实"疑罪从无"的基本要求,可减少错案的发生。同时,应当积极改革现行错案认定方式和考评制度,及时实现对错案的纠正与预防。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错案曝光率不断提高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理阶段都可能导致刑事错案的产生。具体侦查行为诱发刑事错案的原因在于:现场勘查工作失误,拘留、逮捕等强制侦查行为的滥用,不当、非法取证行为的引发,辨认错误,刑事技术鉴定错误以及诱惑侦查使用不当等。预防刑事错案,必须立足执法规范化以推动侦查行为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具体侦查行为,完善辨认规则以提高辨认准确率,规范刑事技术鉴定并正确合理运用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7.
错案研究——以虚假供述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湖北佘祥林案和河南赵作海案等冤案、错案见诸报端,刑事错案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错判不仅损害个人利益,使当事人遭受冤屈,而且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甚至会使公众丧失对司法的信念乃至国家政府的信念。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侦查阶段时可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虚假供述往往是导致错案的重要原因。对此,必须从虚假供述产生的原因入手,找出审讯中存在的症结,以减少虚假供述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不仅要关注具有鉴定价值的痕迹和犯罪分子留下来的心理痕迹,还应将失去了同一认定价值的痕迹纳入视线。在现场上,失去同一认定价值的痕迹会越来越多,重视对它的运用对侦查工作大有益处。失去同一认定价值的痕迹在侦查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分析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划定侦查范围;帮助分析罪犯在现场的活动过程;帮助推断作案时间和人数;推断罪犯的某些个人特征和进出现场的路径;印证口供和突破案件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同一认定理论在侦查中的继承与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侦查理论和侦查实践中,同一认定理论仅仅作为刑事侦查技术即技术鉴定的理论加以应用,这不仅在内容上限制了同一认定理论的应用,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对同一认定理论研究的深化。本文通过详细的实证和分析后认为,同一认定理论在认定的主体、认定的客体以及认定的种类等方面都有较多、较广的拓展。同一认定理论不仅贯穿于侦查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贯穿于侦查活动中各项侦查措施和侦查手段中,与侦查活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侦查工作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成败,错案的发生往往源自侦查阶段的证据收集瑕疵。笔者以当前已知的33个死刑错案为样本,探析死刑错案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首先,需要加大侦查投入,使侦查重心从口供转向物证,摆脱对口供的依赖。其次,为有效防止目击证人指证证据以及被害人辨认证据失实,需要遵从正确的指证与辨认规则。再次,对侦查中收集到的物证或痕迹,应尽可能采用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式进行鉴定。最后,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证据,尽管可以用于确定侦查方向,但是应当防止直接将其作为据以定案的关键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11.
论现场勘查主体的证据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勘查主体的证据意识关系到办案质量 ,但在办案实践中 ,部分勘查人员存在主观片面、取证工作盲目、证据保管不善、证据审查不到位等证据意识薄弱现象。对此 ,应树立“证据第一”的理念 ,并采取业务培训、领导业务把关、规范勘查程序等一系列措施 ,以增强勘查主体的证据意识 ,提高侦查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是侦查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中所反映的案件线索来寻找、获取口供之外的其他证据来完成对犯罪的证明过程,分为纯粹型和非纯粹型两种。基于程序的正当性要求、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以及防止刑讯逼供等现象的产生等原因,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尤其是纯粹型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在实践中,由于司法资源有限、刑事案件侦查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等原因,此种侦查模式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因此,可以对其确立一定的合法性标准,使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在合法的前提下发挥对案件侦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安部提出"证据战"的要求之一,是用最严格的规范办理命案。命案侦查取证是分析命案案情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只有做好命案的侦查取证工作,才能为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才能实现"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的目标。转变"以侦查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的执法理念,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命案侦查取证工作,是实现"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错案的讨论成为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刑事证据法律规则的缺失导致对侦查取证的监控和管理不力。司法实践中在证据的收集、固定、保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此需要在分析侦查取证环节常发问题的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完善侦查取证的对策,并对确立侦查取证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诉讼法与侦查、鉴定相关规定的理解与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侦查、鉴定制度作出了许多新规定,正确理解和实施这些规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法律增加规定的技术侦查措施,与常规侦查技术手段并不等同,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并不是降低科技证据的地位和鉴定要求;规定鉴定人有必要出庭作证,并不意味着此种情况下鉴定意见一定有错误,使用有专门知识的人同时代表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两个不同主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租赁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以签订租赁合同的方式来骗取汽车的案件呈现高发态势。这类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大、追赃难,给被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公安经侦部门应认真分析研判发案的原因、规律、特点,采取各种侦查措施,开展打击该类犯罪的专项斗争,同时指导租赁公司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发案率。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要科学评估错案治理现状,须从更广阔的社会场域进行审视。在转型期中国,尽管侦查行为的规范化日益加强、侦查取证能力总体改善,但实践中一些运动化、行政化的错案治理方式依然存在,并是潜在的错案之源。这意味着在新刑诉法实施后,仍需在侦查程序的完善、侦查观念的转变、侦查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下功夫,而不应偏重法外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有些人误认为公安部提出“命案必破”就是强调破案率,就是承诺100%的破案,就是宁可错究也不可错放,结果急功近利、造成冤假错案,从而对“命案必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命案必破”理解把握不准所致,只有正确把握和应用好“命案必破”这把“双刃剑”,才能发挥和挖掘其应有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侦查角度反思余祥林冤案,值得记取的主要教训有:调查身源,确认死者,是侦查错误的起点;刑讯逼供,指供诱供,是铸成冤案的关键;有罪推定,片面取证,使侦查陷入一错到底的误区。通过反思.深刻认识到:科学与法治乃是侦查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刑事辨认是发现案件线索、确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辨认手段、辨认结论能否发挥作用,取决其客观性之高低。目前我国的刑事辨认在立法上和实践上存在着制度建构粗陋、辨认成本溢于收益、证据地位模糊、权利保障欠缺及监督制约失衡等问题,导致辨认欠客观问题产生。因此,应从增设辨认方法规则、设置证据运用规则、建立辨认权利保障体系及网络化辨认陪衬者数据库等路径着手,推进辨认欠客观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