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年犯罪刑事审判是我国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做好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中,作者从掌握少年的犯罪心理,并对犯罪少年的心理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审判工作三个方面,站在司法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收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团伙犯罪。团伙规模在2至4人之间,但又拥有很大的同谋网络。在大多数少年犯罪案件中,确实有一个可被辨认的唆使煽动者。唆使煽动者和其他团伙成员间的年龄差距并不大,一般仅相差1~2岁,主要是男性,与其他团伙成员关系“非常亲密”。  相似文献   

3.
丁相顺 《人民论坛》2020,(14):108-112
犯罪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少年犯罪与失足问题也是各国需要积极应对的共同课题。本文将在梳理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当代少年司法体系的类型和特点,并进而分析当代少年司法体系的动向与趋势。准确认识和把握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将为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安琪 《中国青年研究》2020,(2):35-41,49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保护青少年权益为核心目的的少年司法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架构到日趋完善的阶段。其中,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代表的专门立法文件,确立了我国"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少年司法原则,同时设置了具体的未成年人特别司法程序和审判要求,以契合少年司法制度的整体价值取向。少年法庭、少年检察机构的相继设立与发展,为实现上述司法干预措施提供了组织保障。但现有的依托于刑事案件的单一处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应当在区分式的独立少年法体系中,将多元的保护处分、分级处遇程序和关注于事先预防的临界预防程序纳入现有的司法干预体系中,"以教代刑",以更好地实现对青少年不良行为及触法行为的矫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5.
传播计算机病毒 ,黑客攻击 ,盗用网上服务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财产犯罪 ,传播淫秽物品 ,网上经济间谍 ,侵犯知识产权等 ,是计算机犯罪常见形式。计算机犯罪具有高技术性 ,快速和隐蔽性 ,犯罪人员低龄化 ,犯罪地域广、跨国犯罪突出 ,危害性大 ,造成的损失严重等特点。其犯罪原因有 :经济利益驱动 ,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缺陷 ,犯罪行为人缺乏法律意识 ,发现难破案难 ,法律不健全 ,打击不力等。加强和完善计算机立法 ,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增强计算机有关人员的法制观念 ,加强网上执法和网际间的司法合作是防治计算机犯罪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许霆恶意取款案对ATM犯罪的立法和司法提出了挑战。本文以该案为背景,试图探求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与刑法上犯罪论之间的连结点。不当得利的犯罪化旨在明确不当得利与犯罪之间的界定,既不能将不当得利行为本身视为犯罪行为,亦不能对不当得利行为进行有罪推定,而是应在勘定不当得利与犯罪行为清晰边界的基础上明确不当得利与犯罪之间的转化标准,并最终着眼于该行为的民刑立法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7.
以儿童福利为视角的中国少年刑事司法改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熙辉 《人权》2009,(2):36-39
少年刑事司法是新型儿童观、刑罚观的反映。少年刑事司法改革根源于刑罚观的变革与儿童观的变革:当刑罚不再是单纯的报复,教育和个别化理念主导刑罚观念:当儿童被视为不同于成年人,应当受到不同于成年人的对待,新型儿童观正在不断形成和科学化。少年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是将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加以区分,形成适合少年生理心理过程的审理组织、审理方式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议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是一致的.网络犯罪仅指以网络为侵害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刑法>第287条规定的利用计算机实施的诈骗罪、贪污罪、盗窃罪等传统罪名应排除在网络犯罪之外.当前我国关于网络犯罪的立法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犯罪立法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网络犯罪量刑偏低;网络犯罪的主体仅为自然人;网络犯罪的刑罚没有资格刑.  相似文献   

9.
以少年司法改革推进社区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区矫正的起步是对现代司法程序改革、刑罚轻刑化、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和少年司法制度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战。中国的社区矫正要向前推进,应当以少年司法改革为先导。社区矫正的功能评估应以观护措施为主,以矫正措施为辅,对少年违法行为的处遇原则应依据少年犯罪的原因,而不是依据少年犯罪的危害结果,对少年犯罪人的司法保护的核心是要保障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连续性。社区矫正不仅要注意个别化处遏的体现,还要注意矫正范围和功能的泛化。  相似文献   

10.
韩国对犯罪少年的处置经历了旧少年令以惩罚和防卫为主的模式到现代少年法保护模式的转变。近年来,韩国少年法的修正以宪法上人的尊严为基础,以培育身心健全的青少年为最终目标,并受国际少年司法发展趋势之影响,吸收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和做法,强调少年之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