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莹 《理论探讨》2012,(1):19-23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日益成为公民志愿参与的虚拟社区,它在传播公共知识和激发公民志愿参与等方面具有其他中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借助媒体的志愿参与机制中,公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程度和效果.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就是在实证层面上公民对媒体的信任度与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公民对媒体的信任度对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程度是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引导公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积极而有效的参与,政府应致力于提高公民对媒体的信任度并充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培育公民的志愿精神与促进参与式民主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关系应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被授权与授权的关系、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以政民良性沟通为特征的合作性伙伴关系以及以网络监督常态化为特征的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政府忽视公众需求,过度干预社会;公民意识薄弱,公共利益代表缺位;政民缺乏良好的沟通,政府公信力缺失等.因此,需要从社会、公民与政府三个层面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公民要培育自身的公共精神、理性参与政治生活;社会要大力培育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政府要大力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网上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会安全阀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生成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民社会生成具备的条件,它包括国家、宗教、市场经济、组织独立的前提预设;另一部分是公民社会本身构成的要件,它包括公民、自由、组织、行动、公共领域、非营利性等要件构成。公民社会具有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的价值理念,因而形成不同的公民社会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即自由主义类型的公民社会、社群主义的公民社会和第三条道路的公民社会。中国与西方公民社会生成的背景不同,构建的逻辑和价值不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理论形态和机制生成。中国公民社会既有公民社会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公民社会应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以对话与和解为原则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宪法为底线构建公民社会;以网络为契机搭建公民社会的平台;以公民智慧为动力源丰富公民社会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式民主能够完善异体问责的理论和发展路径,而异体问责作为公民参与式民主的重要体现,能够为公民参与式民主的发展提供新视角。公民参与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公民可以通过制度保证对政府管理进行监督问责,政府必须对公民监督问责做出积极回应并改善行政管理。民主模式从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发展到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参与式民主理论在对代议制民主的批判和重构中逐渐发展成熟。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参与式民主实践逐步深入,从而加强了公民作为政府异体问责主体的地位,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宏观领域的行政民主、中观领域的电子民主、微观领域的工业民主。  相似文献   

5.
善治依赖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的良性运行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与社会互动,并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传统政治文化排斥公民社会的发育,传统政府治理模式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它们使得公民社会组织协调性不足.为构建善治政府,应加强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完善并强化对公民社会的扶持和规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作为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正式和非正式的团体和网络,对于协商民主的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社会资本在增进信任、促进互惠合作及参与网络的实现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够引导、整合不同利益、增进矛盾各方的信任、化解各方面的冲突.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社会资本,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协商民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团体、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合作与协商.因此,社会资本是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增强公民间信任关系;构建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育第三部门和民众自组织网络,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的新载体,从而为协商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7.
魏灵芝 《学理论》2009,(30):118-119
本文从新闻学的角度阐释了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关系,探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对舆论监督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具体新闻实例展望了我国公民社会逐步影响、推动舆论监督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治权利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了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两个相关而基本的问题。首先,本文将公民政治权利定义为: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实现人的内在需要的权利。并指出完整的公民政治权利由公共事务决定权、担任国家公职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联合行动权和知政权五个部分有机构成,阐明了公民政治权利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公民政治权利两方面的存在根据:既是人民主权的表现形式和民主政治的具体设计,因而作为手段而存在;也是人实现个体的内在需要的逻辑内涵,因而作为目的与价值,具有独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民新闻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公民新闻与传统媒介和公共新闻的关系;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意义;公民新闻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等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深层次研究成果尚少;基本上还是在新闻传播学框架下进行,研究视域不够开阔;对公民新闻的源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等.正视这些问题是学界推进相关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并推动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发展。对网络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需以深入认识"网络社会"为前提。网络社会治理是面向"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互动交织的网络社会的治理,其主要议题包括传播公共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监督公共权力、促进政民互动、动员社会力量、营造社会共识等方面。认识和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民主与公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伟 《行政论坛》2009,16(5):71-73
基于民主的种种诱人的好处,民主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从上到下一致的希望.要真正实现民主之实,其公民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素质:公民对自身利益维护的素质、公民对自身权利维护的素质、公民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Bruce Ackerman and James S. Fishkin, Deliberation Day
Ethan Leib,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America: A Proposal for a Popular Branch of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20.
Political Behavior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