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继承回复请求权是在继承人的继承权受到侵害时,依法请求对其继承资格予以确认以及请求对遗产给予恢复的独立请求权。我国《继承法》对此项法律制度虽有相应规定,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继承回复请求权的历史渊源、存在价值、性质、行使及效力、诉讼时效等方面予以论述,以求深入剖析该项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的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遗产酌给请求权是现行继承制度的重要补充,保障了与被继承人有扶养关系人的权益,也有利于弘扬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但是其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现行关于遗产酌给请求权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亟待进行全面的修改。  相似文献   

3.
我国《继承法》规定了丧失继承权的四种法定情形,但现行规定对继承权相对丧失法定事由的范围规定得过于狭窄,某些规定明显不合理,对一些重要的法定情形还没有做出规定,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议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尽快从立法上进一步完善丧失继承权法定事由的规定,重新划分继承权绝对和相对丧失的法定情形,严格区分故意杀害被继承人而丧失继承权与其他相关行为的界限,明确被继承人宽恕的表现形式及其效力,完善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后其应继份额的处理规定,细化人民法院确认继承权丧失的相关规定,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继承法》。  相似文献   

4.
继承回复请求权的性质为兼有请求确认继承人资格以及返还继承财产的请求权。继承回复请求权是继承权受到侵害后,继承人请求确认继承资格以及返还侵占遗产、赔偿损失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遗产赠与是继承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实际上的继承方式之一,遗产赠与不得违背作为继承法基础的伦理和法理.杭州小保姆受赠百万元遗产一案的判决,虽然符合现行成文法,但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伦理和法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此案判决对伦理和法理的损害,认为法律不应允许被继承人用遗嘱方式实际剥夺无过错的继承人的继承权,应尽快设立遗嘱遗赠情形下的"特留份"制度.  相似文献   

6.
继承权恢复制度是和继承权丧失紧密相连的。继承人由于不当行为被剥夺继承资格后,依据继承资格能否恢复分为继承权绝对丧失和继承权相对丧失两种。我国《继承法》采取的是继承权绝对丧失与相对丧失并存的立法模式,并且决定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的根据是继承人行为的恶劣程度扣危害性。继承权是一种私法上的权利,丧失的继承权能否恢复应该由被继承人决定。  相似文献   

7.
继承权是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被继承人的遗产的权利。它是基于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有婚姻关系、一定的血缘关系,或有法律规定相互扶养的义务而产生的。因此,当继承人不按法律规定履行对被继承人的扶养义务,或犯有法律规定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时,将导致其继承权的丧失。本文拟就继承权丧失的原因、性质及法律后果等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一、继承权丧失的原因继承权丧失意味着公民的一项民事权益被取消。这无论对丧失继承权的继承人,还  相似文献   

8.
《继承法》以列举的方式具体规定了遗产范围,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经济社会对《继承法》的客观要求。对遗产范围制度的修正,主要应通过采纳遗产概括承受主义,从而将消极财产纳入遗产范围中;采纳不完全遗产制度,以防止继承人恶意逃债;对新型财产性权益、具有人格要素的物、特定法律资格与行为的继承,则应不局限于其法学属性的理论争议,通过立法技术实现对其继承方式的法律规制。这种对《继承法》现代化修正的立法精神本质,是法律主体对因经济基础发生变革而导致的遗产种类多元化、遗产权利义务关系复杂化的法价值需求的实践活动,是对继承权客体制度本土化移植的体系化修正,从而实现法律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法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受益人指定不明,或者没有指定,或者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此时发生保险事故,我国《保险法》中规定,应该将此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进行法定继承。但是因为保险金给付和遗产继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财产分配体系,体现的价值和目的不同,如果将其混同,会违背保险合同订立的初衷,因此,《保险法》应该引入法定受益人这一制度,将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作为法定受益人进行处理,这样他们行使的权利仍然是收益权,而非继承权,这样就能够更为妥当的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公证实务中,基于对《物权法》和《继承法》的不同理解,导致对转继承中能否存在代位继承有着不同的认识。文章认为:转继承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在遗产分割时,若被转继承人的继承人死亡的,在无法律明确赋予权利的情况下,代位继承人无权取得被转继承人的遗产,也即转继承中不存在代位继承。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保险法》第42条第1款规定,死亡保险金在无指定受益人的情形下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依照继承法的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该规定混淆了死亡保险金与遗产,受益权与继承权,以及保险关系与继承关系.死亡保险金不能成为被保险人的遗产,《保险法》第42条第1款应当按照保险金的本来属性进行修改.保险法应当建立法定受益人制度,以解决无指定受益人情形下保险金的给付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继承在我国是新兴法律制度,体现了公司法和继承法两个法律领域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冲突和协调。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继承人的人数和资格。它不仅决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股权继承后的股东人数,并可能会导致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为此,作者探讨了因股权继承导致公司形式发生争议的几种情形,分析了股权继承案件中其他常见实务问题,主要涉及被继承人的遗产范围的确认问题,该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在股权中剔除继承人配偶的权利份额。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个人所有权保护的加强及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贯彻实施,作为平衡继承人遗产继承利益手段的归扣制度,尽管仍然存在平衡各继承人继承利益的功能,但通过对被继承人合法赠与行为效力的否定以此扩展被继承人遗产范围的做法,实与社会普遍认同的物权须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直接违背.为贯彻物权平等保护原则,保证继承法为财产法的本质属性并与所有权的本性相统一,在继承法修订过程中增设归扣制度的同时,将归扣制度的基础顺势进行改革,以建立完善的归扣制度,既是我国继承法修订过程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也是各国归扣制度发展的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特留份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的方式处分的,由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作为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特留份制度在许多国家的继承法中都有规定,是遗嘱继承的一项重要制度。有效研究各国特留份制度立法,可为我国未来相关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被宣告死亡)时,被继承人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替其继承应继承的遗产份额。在代位继承法律关系中,死亡的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子女)是被代位人,代替他行使继承权所取得遗产的人(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是代位继承人。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只适用于晚辈直系血亲,不适用于长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人一般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财富的日益增加,遗产继承中侵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法律却无能为力。因为我国现行继承法是1985年通过并颁布实施的,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公民的财产仅限于生活资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遗产数目较小,债权债务关系较为简单,故立法者未加考虑如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研究遗产继承中如何保护债权人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现行继承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继承法采取有限责任继承原则,其核心是限制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继承法》中法定继承的修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的社会经济条件较之我国《继承法》制定之初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遗产数额大量增加。我国法定继承的范围仅限于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根据我国的现状借鉴国外之经验,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理顺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基本上符合民间对继承人的选择,除法定继承人外,人们更注重是否是自己的直系血亲或者是否对自己给予了较多照顾。在继承顺序中,对于第一顺序继承人选择次序依次为配偶、子女和父母;选择兄弟姐妹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祖父母、外祖父母,而把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列入继承人范围的比例更高。对继承份额的分配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人持有公平观念,照顾弱者的传统也有存在。是否以夫妻名义同居在民间继承习惯上有很大区别。调查还表明,我国的继承法有必要规定遗产的归扣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私法自治”为价值理念对现行《继承法》的体系和内容进行梳理、评析,论述了我国社会生活中遗产继承的私权行为.同时,对正在修改的《继承法》如何坚守私法自治的理念提出了设想,文章建议,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不设立共同继承制度、建立后继承制度、扩大遗产的范围;就《继承法》中“私法自治”的实现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在《继承法》修改中创设“特留份”制度,继续坚守和完善公序良俗原则.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中绝大多数的继承纠纷源于继承人对遗产的争夺,但是放弃继承在实践中亦不鲜见,是继承法律制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关于继承权放弃的立法较为抽象和原则,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有必要对继承权放弃的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