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熊小伟 《人民论坛》2014,(14):152-15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产业向东南沿海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由于我国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引发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增加了市民化的成本。文章指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能够降低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向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在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劳动力作用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城市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为此,城市政府需要制定非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比例原则制定城市管理政策以降低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成本,构建社会政策体系以推进农民工公民权的获得,以及帮助农民工获得现代性。总之,城市政府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创新,迫切需要各层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制度、政策上给予支持与配合,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能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民生视野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国艳 《理论月刊》2012,(2):148-150
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而特别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农民先转变成农民工再转变成城市市民。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是要加强民生建设,而加强农民工民生建设的关键是要坚持社会公正,加大相关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使所有农民工与市民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促进问题,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现状、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平等的就业制度、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半城镇化"是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输送的不完整状态的呈现。解决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农民工市民化待遇政策以及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农民—农民工—市民过渡的特殊性,市民化不仅是农业转移人口职业、身份、地域的改变,更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均等享有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总结了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从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接纳能力、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及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西政报》2006,(5):19-2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张志泽 《前沿》2014,(11):121-124
城市化离不开农地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城镇化必然导致大量农业用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与之相伴而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然会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去,无论是政府实务部门,还是学界对农民工的关注更多的是偏重了城市管理便捷性的偏好,而忽视了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的关系协调,以及农民非农化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当看到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非农化受阻,也就是城市融人存在梗阻,主要表现在行为特征、价值取向、市民化待遇诉求、政治参与话语权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城镇化进城中的农民工是一个逐步分化的过渡性群体,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显著不同的流动群体,而且也是最有市民化愿意和亟需市民化的群体。在受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认识偏见、政策排斥、制度抑制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多重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分别从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进程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10.
刘近 《前沿》2013,(13):16-19
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农民工市民化涉及人口之多、成本之巨、问题之复杂,可谓史无前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农民工市民化本身也面临诸多障碍,主要包括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为主的外部障碍和以收入水平偏低、就业能力不足为主的内部障碍.有效破解以上障碍,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农民工及市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正>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近年来多地出台实施措施,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包括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推进居住证制度等,免除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15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16年全年就业目标已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  相似文献   

12.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3,(11):24-25
【核心提示】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而城镇化建设又为产业发展聚集要素,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城市产业发挥集聚作用,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融入城市变为市民;二是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让农民在当地转移就业,通过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山西政报》2006,(7):3-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整体性政策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路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形成惠及农民工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进一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要消除"民工荒"现象,必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过程,即农村劳动力不仅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而且要实行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城市工业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我国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以粤西湛江为现实样本深入解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并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城镇管理与服务成本、随迁子女教育成本、就业扶持成本、社会保障成本、住房保障成本进行测算。借此得出结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的规模固然庞大,但只要摆正态度、正确对待,并从明晰成本支出责任、创新成本支出结构、完善责任分担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思考出路,是完全可以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也会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17.
李雪蓉 《求索》2013,(2):260-262
在代际差异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认为融入城市、完成向市民化的转变,是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愿望和诉求。分别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阻力和困境.提出了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因而农民市民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等于农民市民化,而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必须先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  相似文献   

19.
何文举  殷志云 《求索》2007,(5):64-65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的不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采取的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方式,而是农民工流动方式。因此,如何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如何构建其支持系统,乏蓝本可复制。本文从市场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三个维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影响、制约农村劳动力能否流动以及如何流动的关键是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国以来,基于时代要求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允许农民自由流动、严格控制农民流动、引导农民就地转移、支持农民工异地流动、引导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反复与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表现很不均衡,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