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增加。青年群体择业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也更看重经济回报。  相似文献   

2.
赖德胜  何勤 《人民论坛》2023,(11):40-45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过渡性特征明显、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面临在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更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解决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通过短期实现经济稳增长“解痛点”与长期结构性调整“促长远”相结合,以确保短期促就业效果明显,长期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前青年群体的就业有着诸多局限性。以计划分配为主要手段的劳动就业模式不仅限制了青年群体择业就业的自主性,也阻碍了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在采用固定用工制度的同时,非稳定用工形式也随之伴生。以临时工为典型的非稳定就业形式导致青年群体在就业方面呈现出分化和不平等的特征,而这种分化和不平等显然是制度分割的后果。经济单位的单一化、统一的劳动力管理制度与粮食供应制度共同作用造就了临时工这种非稳定就业形式,并成为计划经济时期青年群体重要的就业选择。作为制度性分割后果的临时工制度,也使临时工从身份、分布行业到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就业不平等现象,影响到了该时期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青年教育经历了拨乱反正与恢复整顿时期、多元文化对青年教育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时期、顶层设计促进青年教育腾飞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诸多成就:青年受教育权的保障性条件显著改善、青年群体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但青年教育也面临着一些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接受教育存在性别和城乡差距、就业压力逐渐增加。应切实践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制定若干普惠性政策,优先保障青年的受教育权利。具体从减少青年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优化高等教育培养结构等方面着手,以加强和改进青年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20)》由一个总报告、6个分报告、3个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从总体上勾勒了广州青年就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并对广州青年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分报告从广州青年就业准备、就业观、就业现状、创业状况、平台型企业从业状况以及就业创业政策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实证性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深入研究、分析了疫情影响下广州青年群体的就业观念和工作现状;专题报告则对女性青年、在穗港澳青年等群体的就业状况以及广州青年的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赵炜 《人民论坛》2023,(1):66-69
随着技术进步和就业领域的扩展,数量庞大的青年劳动者选择进入以灵活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和工作。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和新工作场所特征的灵活性对青年群体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在大力推进新业态经济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创新推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规范和标准,为其建立更加通畅和宽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保障新就业形态和青年群体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7.
目前衡量就业问题最常用的指标是失业率,对失业率指标能否准确、全面地测度青年就业问题还缺乏深入思考。本文构建了青年就业的多维度量框架,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抽样调查的数据,从数量维度、时间维度和稳定性维度,对21世纪初期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进行观察与讨论。主要判断包括:研究当代青年就业问题,以20岁作为年龄下限更为合理,反映基本完成中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劳动的状况;仅用失业率高低来判断青年就业问题有失偏颇,青年经济活动人口群内特质性更强,应结合劳动参与率指标进行精细化考察;基于统一框架,从多维度、运用多个指标进行观察,有助于寻找青年就业的规律性特征,并探索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引导青年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不仅能够促进青年健全自身人格、完成角色转变,还能引导青年科学设定就业目标、实现全面发展,是实现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推进青年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青年自身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仅仅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难以完全实现青年群体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我国政府需健全就业培训、向中小企业倾斜、向中西部倾斜等方面的财税政策,以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青年群体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对青年的影响和青年成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两者的互动关系明显。宝安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了大批青年的成长 ,不同群体的青年在适应中需求发生了变化 ,不断形成了现代品质 ,成长起来的青年又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本文就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 ,帮助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社会投资理论为指导的加拿大就业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拿大政府在鼓励多元参与、发展整合性就业政策、侧重青年培训教育、依托社区构建就业网络、注重困难群体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经验,为中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青年非正式群体与青年的发展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是人群中最活跃的群体,其生理、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之中;青年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定型定向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喜欢结群,他们常为实现某一目标和实现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行种类型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青年工作者往往只强调对青年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忽视了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关心和指导,甚至简单地把非正式群体一概斥之为无组织、无纪律的小团体。事实上青年非正式群体是广泛存在、异常活跃的青年群体。它对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对青年的社会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青年非正式群体与青年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及2021年新青年市民群体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描述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重点分析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影响因素的时期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有所改善,表现为其在业比例较高且较为稳定、职业层次略有提升、就业稳定性有所改善、工作收入持续增加、劳动保障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但是也存在工作强度普遍过高、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和队列差异依旧明显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变化是农民工就业保障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等宏观背景以及个体人力资本、家庭经济禀赋和家庭压力等微观因素共同形塑和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健全劳动权益保护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个体化”向“家庭化”转变,以切实和系统地推动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爱尔兰青年就业和失业的社会背景,特别强调了就业前景、教育成就和社会阶层背景之间存在着普遍、持续的联系,并指出,辍学者和未获正式文凭的毕业生将继续成为失业风险最大的群体.本文参照近期有关全球化和生命历程的研究成果,将爱尔兰个案置于国际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青年是最容易受全球化进程负面影响的群体.最后,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爱尔兰目前推行的一些防止青年失业,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就业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就业及其相关服务政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予以优先考虑的战略性目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青年约有3亿多,加之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压力,青年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加快制定一些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及其实施方案,确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通过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民富之路。在我国就业全局中,青年就业问题日益显示出社会转型期的战略性、主体性和特殊性。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失业人口中,19岁以下的占22.2%,20-24岁的占20.5%,25-29岁的占14.5%,30-34岁的占12.3%,总体上讲,34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已经占总失业人口的69.5%。数据表明,青年已经取代过去的下岗工人群体而逐渐成为失业人群的主体。为了充分了解江苏青年的无业失业状况,寻求促进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有效途径与解决方法,共青团江苏省委于2004年2月至9月,在全省范围内对35周岁以下的无业失业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7.
张颖 《人民论坛》2023,(7):107-109
青年就业力是青年作为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促进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提升的软实力,也包括岗位胜任、职业潜力发挥等硬实力。青年就业力的提升,关系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关系青年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一个观点”,建立“双向认知”,培养“三种情怀”,修炼“四项技能”,是提升青年群体可持续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时期台湾政府青年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群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为打造台湾青年求新求变、实现梦想的良好环境,当前时期台湾政府针对新一代台湾青年发展的特征,强调新一代台湾青年的精神主导,探讨新一代台湾青年的价值体系,并提出了包括台湾小飞侠计划、青年创业“灭飞”计划、青年就业接轨计划、青春寄居蟹计划、万马奔腾计划、青年充电计划、青年壮游计划、青年安心安亲计划、青年政策大联盟在内的九项青年政策,涵盖了学习深造、就业创业、居家生活、青年参与等几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朱莹 《学习与实践》2007,(12):143-153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扩展郊区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鲜有对该问题的定量研究。本文以上海南汇区为典型案例,对由快速城市化而产生的郊区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郊区青年就业现状堪忧,特别是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的失业情况较为严重。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强势群体在求职渠道、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和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从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文化心理改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年知识分子是当今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网络调研、个别访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思想意识、知识结构、就业状况、社会参与几个方面的群体特征,对引导青年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