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动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和普及,抓住戏剧这一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和教化方式,通过对其内容、形式的改造,将其逐渐发展为蕴含着革命话语的革命戏剧,在提高农民素质、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构建了以"民族""人民""阶级""劳动"等为关键词的话语体系,并运用革命戏剧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传统戏剧的改造与革命话语的输出统一于革命戏剧,革命话语通过仪式化运作、生活化叙事、情感化表达、英雄化导向的方式嵌入革命戏剧,让民众真正认可并实践革命话语,有效地推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构建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在"社会主义"和"世界革命"潮流中兴起,根植于中国革命勃兴的历史背景下。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使之成为"革命"话语中颇具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代表,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形态科学性和思想先进性的标识符号,传递着中国共产党政治正当性和思想引领性的意蕴。中国共产党早期,通过重点批判自由主义思潮和国家主义派"盲目排外"思潮,实现在思想舆论层面的话语引导,有效地发挥了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动员。当然,现实政治复杂性带来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矛盾冲突问题,成为当时无法回避的矛盾焦点,隐含着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范式的某种局限性。考察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在思想界的建构,对当代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是政党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语境纷繁复杂,新与旧、革命与反革命的话语交锋异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整体话语架构、彰显话语魅力、拓展话语阵地,以及提升话语热度、扩大受众群体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途径,成功建构了自身在话语场域中的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话语权建构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话语权建构需要话语主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具备科学先进的话语体系和高质量的话语内容;需要根据受众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1940年代开始,毛泽东围绕新民主主义建构起一套完整的革命话语,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动力、步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解释体系。伴随着革命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延安知识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话语革命。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身份—身体—话语"的三重改造。整风运动彻底消解了他们根深蒂固的身份优势,大生产运动则在改造身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思想重塑。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历史支撑。借助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诠释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与中国革命的任务、道路等问题,使中国革命赢得了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革命话语过程中之所以要借助辛亥革命,是由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国共关系、共产国际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侯金亮 《探索》2022,(6):73-84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转化为相应的话语表达,具有民主形式上的话语表征价值,凸显出人民民主的新形态;具有民主运行上的话语诠释价值,搭建实质民主的阐释框架;具有民主效果上的话语引领价值,提供民主实践的多样评价标准。这一话语体系建构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民主概念定义权、民主实践阐释权以及民主发展评判权的垄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话语主体、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受众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与配合,这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因而需要在厘清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生产逻辑、运行逻辑、实践逻辑。从上下联动话语主体、精准凝练话语内容、开拓融合话语媒介、互动共情话语受众四个方面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话语权,推进人类民主政治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冬华 《理论建设》2021,(1):100-107
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阐释”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五四运动的回忆、评价与反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阶段划分及任务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革命话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奋斗目标、各阶段历史任务及青年的奋斗方向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建设话语。文章回溯了中国共产党人“五四阐释”的建构历程,对深化五四运动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革命精神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实践中所留下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形态,既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实践的历时性形态,又包括党带领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历程中的共时性形态。在新的征程上,要继续发扬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自我净化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革命精神,不断向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做贡献的伟大梦想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形成的独特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是理论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的内在统一。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经历了孕育和生成、丰富和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形成过程。在价值维度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国家价值、民族价值、人民价值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话语视角,信访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长期实践,形成了自身的话语体系。信访话语体现在围绕信访乃至一整套群众工作的法规政策、围绕信访及各类群众工作中官方与民众的语言表达。信访话语的生成与变迁是基于"革命—动员"与"改革—稳定"两个语境。革命和建国初期,信访属于"动员"治理模式,实现了动员与民众诉求的平衡。"改革—稳定"语境中,信访话语尽管延续了反映意见、联系群众和调查实情的传统,却面临转向中的断裂问题,即"动员"话语消失之后难以在法治建设中定位自身价值。纵观历史,信访话语转向之关键在于构建契合改革语境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节日。早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组织通过"五一"纪念这一载体,传播革命理念,为工人阶级建立了一套融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为一体的独特话语体系。在这一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他们以报刊和戏剧文学为传播载体,针对工人阶级的特点进行价值扩大和信念扩大,促进工人阶级形成自我意识,对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的实际发生起到了动员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面对国内政治和社会环境,敏锐地意识到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话语的重要性。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共产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政治话语。政治话语的构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复兴话语要立足大历史观,以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逻辑,建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深厚历史根基、重大现实意义的话语叙事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是一种大历史观下的辩证思考与整体性建构,要以强有力的理论话语叙事增强民族复兴的理论自信;从历史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引领与中国式现代化鲜活实践的交互演绎推进,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揭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从现实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要打破西方“二元对立”的话语陷阱,增强民族复兴的行动自觉,并应进一步从话语传播理念、话语内容体系、话语传播策略等方面,加紧建构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的国际叙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1,(5)
正100年前的夏天,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应运而生。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从红船开始扬帆启航,从中逐步发展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复兴伟业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16.
侯颖  吴永 《党史文苑》2009,(12):11-12
延安复电的精神实质是鼓励和要求党和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始终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且成为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核心思想和话语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话语,对外能表达党的政治纲领,对内能明确革命的基本问题,为党在国共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势下,赢得了一定的政治主动。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建构,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对未来国家政权不断思考和实践的结果,也是国共两党抗战的合作性和矛盾性交互生长的产物。新民主主义在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实践,使根据地人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合理性,也加深了外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和传承,使革命精神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话语,对外能表达党的政治纲领,对内能明确革命的基本问题,为党在国共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势下,赢得了一定的政治主动。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建构,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对未来国家政权不断思考和实践的结果,也是国共两党抗战的合作性和矛盾性交互生长的产物。新民主主义在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实践,使根据地人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合理性,也加深了外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刘敏 《理论学刊》2023,(2):68-77
党的执政话语创新富有规律性,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取向。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执政话语创新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术语革命、百年话语建构经验中汲取智慧,厚植执政话语的历史底蕴;让人民说话、为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站稳执政话语的人民立场;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正面临的时代之问为突破口、以正经历的时代变革为语境创制党的执政话语,彰显执政话语的时代特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形成立体展示中国实践、中国故事、中国力量的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拓宽执政话语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