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各派社会主义都来了","超过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成立以前就进行辩论,在共产党成立后,又进行辩论,陈独秀在这方面就写过好几篇文章.结果把无政府主义驳倒了,把其他各派社会主义思想驳倒了,马克思主义站稳了脚,在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界里边有了它的地位".关于陈独秀在这场大论战中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史学界已有文章专门论述;但对这场大论战中,陈独秀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迄今为止,尚无人加以阐述.本文试图就这一专题,加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我国特定历史条件结合的最终选择,这条道路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上的意义,不仅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以更强的理论自觉坚定道路自信、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涌向中国。在广州,影响较大的是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一度合作,并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2月,陈独秀应广东省长陈炯明邀请南来广州,行前与李大钊商量,拟借此机会在广州建党。陈独秀到广州后,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辩论,从理论上对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区分,并率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决裂,随后建立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传入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最初,晚清中国的士大夫们更多地是用新闻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其次,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落后,人们当时在认同马克思主义文化、在进行文字翻译时存在着不少困难。复次,国民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试图运用于中国的过程中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并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不平等;重视唯物史观,并用来解释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经济原因,以找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来源看,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改良派、无政府主义派还是革命派,主要是经过日本这个中转站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80年前的9月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刚刚在中国传播。与此同时,无政府主义也被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它反对封建专制,但又与科学社会主义对立。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攻击十月革命及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宣称:“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同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1920年9月,陈独秀、蔡和森等先后在《新青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谬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实公有制的本体性认识,要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定位,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劳动者》周刊创办于广东早期党组织破土欲出之际,此时正值五四运动后各新思想争鸣时期,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部分观点的认同和传播,广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开展了密切合作,《劳动者》应运而生。随着中共建党思想的日趋成熟,尤其是陈独秀南下广州后,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严重分歧,被无政府主义者掌握的《劳动者》已变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乃至广东建党的一大障碍。陈独秀在广东建党后,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到组织彻底决裂,遂致《劳动者》停刊,退出历史舞台。《劳动者》办刊的前前后后,可窥广东建党前后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合作、分歧与决裂过程,也折射出两者不同的建党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8.
无政府主义在四川的流传盛明无政府主义按音译又称安那其主义(anarchism),早于马克思主义流传于中国。20世纪初,中国留日和旅欧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接触和接受无政府主义后,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最初他们是在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建立无政...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0.
黄斌 《探索》2012,(2):168-172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依据的事实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现实实践,它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同时,也为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回到"整体的马克思",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寻社会形态理论的宽广内涵,深化社会形态发展规律与活动规律的认识,进而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从本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有如"隔着纱窗看晓雾"。人们一时还分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和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泥沙俱下,有民主主义,有社会主义,也有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如实用主义等。就是社会主义,除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  相似文献   

12.
吕国忱  岳丽艳 《唯实》2003,2(4):4-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 ,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历史证明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有连续性 ,而社会形态的演进则带有跃迁性。社会形态具有张力 ,生产力决定其张力变化的幅度。只有社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相互适应 ,这种张力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并生根、开花、结果,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追求上有相通之处不无联系.正是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相通之处为中国人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心理、准备了文化素质,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引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理论广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赵曜撰文认为,为了从理论上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应从理论支撑角度,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一、社会形态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块理论基石。这个理论把人类的五种社会形态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两类,明确指出在对抗性社会形态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而只有在非对抗性社会形态里才具有这种可能。离开社会形态,把追求社会和谐视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实现的普世价值,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需要指出的是,和谐…  相似文献   

15.
张蕊 《党史文苑》2014,(4):16-17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6.
刘师复的社会主义思想从属于其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这一点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思想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却起了某种积极作用.第一,具有启蒙性,唤起了近代无数青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向往.第二,为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思维空间.第三,对江亢虎、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澄清了一些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陈独秀的指导和组织下建立的,他支持创办《广东群报》,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坚决斗争,组建广东党组织并指派代表出席党的一大,通过一系列建党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陈独秀在广州时间不长,但由于其独特身份和影响,更由于其积极组织和努力,使广东成为全国建党活动最活跃,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有组织、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4,(8)
近代以来,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特殊路径。尽管这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五形态"的一般图示相比,呈现出了显而易见的差异性,但笔者以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特殊道路遵循人类社会形态更迭演变的普遍规律;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道路的跨越性和特殊性,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更迭演进序列的循序渐进性和常规性为其前提和保证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李春江  刘云华 《求实》2014,(8):45-48
近代以来,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特殊路径。尽管这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五形态"的一般图示相比,呈现出了显而易见的差异性,但笔者以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特殊道路遵循人类社会形态更迭演变的普遍规律;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道路的跨越性和特殊性,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更迭演进序列的循序渐进性和常规性为其前提和保证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上升到社会形态的高度,对处于两大社会形态转变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历史方位,和由之产生的历史特征以及潜在的历史悖论,作一初步探讨。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流行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单一方位论”。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的初期。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