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介石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关系非常复杂。蒋介石在创建军校和处置商团事变过程中,屡受鲍罗廷臂助;鲍罗廷在改组广州国民政府和压制西山会议派方面,亦得到了蒋介石的积极配合。"中山舰事件"使广州的权力格局发生改变,两人在善后处置中继续合作,并就整理党务与北伐问题进行磋商。其后,围绕"迁都之争",以两人为代表的汉赣分歧渐增,双方最终走向决裂。从本质上而言,蒋介石和鲍罗廷的合分历程,受到党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驱逐鲍罗廷”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舰事件之后,鲍罗廷利用各种机会来限制蒋介石,力图恢复到此前国民政府党政军分权、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局面,而蒋介石则期望巩固业已取得的各种权力,双方矛盾发展至迁都之争时已水火不容.值鄂赣僵持之际,蒋介石决定驱逐鲍罗廷,在经过必要的舆论准备之后,蒋将驱鲍的行动付诸实施.由于共产国际坚决反对撤换鲍罗廷,加之蒋介石在迁都之争...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时期,苏俄在华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同蒋介石的关系比较复杂,此种关系经历了一个由融洽、破裂到对立的发展过程。中山舰事件之前,鲍罗廷把蒋介石看成“好朋友”。直到中山舰事件前夕,鲍罗廷在北京向苏俄观察团团长布勃诺夫提供的报告里,仍把蒋介石的第一军排在“可靠的”序列之中。中山舰事件后,鲍罗廷觉得蒋介石对他的态度大有今非昔比之感。此后,鲍罗廷一  相似文献   

4.
正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是其发迹的起点,但他成为黄埔军校校长背后的真实原因却至今鲜为人知。其实,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任命是被迫的。蒋介石出任校长并非一帆风顺最早建议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鲍罗廷。"1923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鲍罗廷就积极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而且强有力的人物,‘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他没有白己的军队;他接近孙中  相似文献   

5.
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等新老右派的三次反革命进攻面前实施了三次大退让,特别是在"整理党务案"上向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为蒋介石叛变革命、把革命打入血泊中提供了条件。面对这一结果,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的代表应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因为,妥协符合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当时的对华政策,"整理党务案"的大多数内容都得到了共产国际和鲍罗廷的认可,甚至是鲍罗廷与蒋介石协商的结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共产国际代表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阶级状况,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力量,而对中共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6.
李颖 《理论建设》2005,(1):29-31
在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参与和支持下,《整理党务案》出笼,同样是迫于鲍罗廷的压力,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接受了《整理党务案》。陈独秀从始至终都不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其后,陈独秀发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此信并非像以往许多人讲的那样,是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妥协,而是对蒋介石行为的公开批驳和直接斗争。  相似文献   

7.
鲍罗廷,1923年9月由苏联政府派遣到中国,是1923-1927年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可以说,鲍罗廷赴华的唯一任务是"全力支持国民党",尤其是扶助蒋介石执政。  相似文献   

8.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张留见 《党史文苑》2007,(11):17-18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1923年9月25日,克里姆林宫共产国际会议厅。 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中国军官,代表孙中山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国革命运动状况和国民党内部情况。他,就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蒋介石。蒋在报告中提出:希望共产国际派人帮助中国革命。 10月25日,蒋介石在莫斯科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谓“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才知道帮助中国革命的鲍罗廷已到达广州。 历史的巧合。就在蒋介石一行四人(共产党的张太雷、国民党的沈定一、王登云,沈后来加入共产党)赴苏考察,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时,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鲍罗廷,也在这一天到达了中国北京。所不同的是,蒋介石赴苏考察,是想利用苏援和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办校建军,发展个人权势,并不赞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鲍罗廷的使命是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11.
在从广州出发向北进军期间,国民党的指挥机关留在了南方。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一旦进行北伐和蒋介石离开广州,鲍罗廷的权力就得到加强,他在广州的地位也将得到改善。由联席会议取代了政治会议,目的是收回蒋所攫取的权力。鲍罗廷是联席会议的七名成员之一,这是个名义上的超党派机构,鲍罗廷及其伙伴很快使这个机构向左转。10月19日,在鲍罗廷的指导下,国民党中执委会议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的60名代表大部分是左派。这次会议扩大了内阁,增设军事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共产国际、苏联党对中国革命的右倾指导.在革命军队问题上,共产国际与苏联党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国民革命军看成是革命的军队,并给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他们拒绝陈独秀提出的武装工农要求,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创建.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共产国际与苏联党虽然强调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并重,但当农民运动危及到统一战线内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的利益时,他们为了保全统一战线,命令中共中央限制农民运动,要求土地革命向统一战线让步.结果既阻止了农民运动,又毁掉了统一战线.在对待国民党右派问题上,共产国际与苏联党对蒋介石一再姑息迁就.当陈独秀准备与蒋介石决战时,他们却命令共产党对蒋介石妥协退让.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们又对汪精卫抱有幻想,将武汉政府当作工农政府.  相似文献   

13.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党务案》,是鲍罗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蒋介石、张静江会前达成协议,会上强迫中共代表接受,会后又把既成事实强加给中共中央,不是陈独秀强迫中共代表接受的。  相似文献   

14.
苏联和共产国际起初不主张立即北伐 ,主要原因 :一是中国北方形势恶化 ,给广州国民政府造成很大威胁。二是帝国主义奉行孤立苏联的政策 ,反苏倾向加剧。苏联需要调整对华政策 ,采取暂时退却的“喘息”方针。中山舰事件后 ,蒋介石急于北伐。莫斯科仍反对北伐 ,主要是担心北伐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和蒋介石军阀倾向的增长。直到北伐军逼近武汉时 ,莫斯科才开始认真对待北伐问题。苏联和共产国际派遣中国的代表布勃诺夫、鲍罗廷、维经斯基对北伐的态度各异 ,支持、动摇或反对 ,皆有之。而维经斯基和以他为首的共产国际远东局给中共北伐立场带来负面影响。各方对北伐都不是根本上否定的态度 ,而本质上是“急进”还是“缓进”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 ,莫斯科多着眼于长远的全局 ,而驻华代表则更看中眼前和局部  相似文献   

15.
廖仲恺的去世,使鲍罗廷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助手。当时的广州局面是:孙中山病逝,廖仲恺遇害,胡汉民被撤职,汪精卫无能,而蒋介石阅历尚浅,更未经受深入考验。鲍罗廷感到广州的革命事业需要由他来直接和公开地加以控制,不然,就将瘫痪或四分五裂。严峻的形势,不容他犹豫或做其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中有一封信,即1925年1月26日瞿秋白致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信①,其中谈及中共"四大"解决了党内意见分歧--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瞿秋白之间产生的矛盾,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有助于了解中共四大前后党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1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于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婚礼的当天,上海的《申报》刊载了两则重要启事:一是蒋宋联姻,一是蒋介石与陈洁如宣布离婚的声明。在蒋陈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他俩曾通过法律手续共同领养了一个女儿——蒋瑶光,后改用母姓为陈瑶光。陈瑶光的丈夫陆久之是湖南长沙人,1902年生于一个大官僚家庭。陈洁如对女儿选择的这位翩翩绅士是十分满意的,并赠陆一块珍贵的金壳打簧表。此表是共产国际鲍罗廷  相似文献   

18.
肖如平 《世纪风采》2010,(12):35-38
国民革命时期,苏俄顾问鲍罗廷曾特别推荐一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之弟张发明、邓演达之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冯玉祥长子冯洪国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顺利回国。然而,蒋经国却一直滞留在苏联,直至1937年,才返回国内。  相似文献   

19.
正孙中山之死的诸多疑问至今难以解释。孙中山必须"销声匿迹"孙中山必须"销声匿迹"是鲍罗廷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给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其原因主要有三:一、苏联对华政策受到威胁。鲍罗廷要把国民党改造成能够牵制和对抗日本的力量,就必须让孙中山反  相似文献   

20.
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原名衍鸿,广东番禺县(今广州)人,国民党元老.长期以来,他一直受到人们的唾骂,原因故然很多,但廖仲恺被刺与他涉嫌却首当其冲.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被刺.事实上胡汉民未参与这起谋杀案,其理由如下:第一,胡毅生、林直勉主谋刺廖.胡汉民涉嫌理由不足.廖仲恺被刺后,根据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建议,马上组成了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特别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