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10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在西柏坡,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超乎常人的历史眼光和政治智慧,认识到了执政后将面临的问题,初步回答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怎样执好政等问题,不仅指导了建国初期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作了一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执政理念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执政理念是由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主要解决党为何执政、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因而带有根本性。中国共产党核心执政理念是历史地形成的。从毛泽东时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邓小平时期和江泽民时期,到胡锦涛时期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把握这一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重温“两个务必”,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权为民、情为民、利为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化,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扎扎实实地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要求,必须牢固坚持“三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为民所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权力观。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正确权力观,首要的是明确权力是谁给的。上个世纪,抗战胜利的时候,有个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斩钉截…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政党观即毛泽东关于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发展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政党观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建设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建设阶段。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历程得出的主要启示是: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使命;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黎明的前夜,面对取得革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深刻阐述了怎样执政、为谁执政的问题。"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两个务必"是我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思想保证,是我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10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中国共产党人为执掌全国政权做了一定的准备。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认真思索,初步回答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  相似文献   

8.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非常重视学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学习问题作了一系列科学论述,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政党观即毛泽东关于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发展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政党观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晓敏 《求实》2007,1(7):11-14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探索了政党执政规律,总结了历史经验,形成了执政理论,并用于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毛泽东最早指出了革命与执政不同历史方位下党的领导方式与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毛泽东对党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关于执政使命、关于执政体制、关于执政方式、关于执政环境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明确了党执政的许多基本原则。从1949—1956年,在毛泽东的执政理论指导下,党的执政实践有许多建树。  相似文献   

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三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加华 《唯实》2009,(5):18-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为谁执政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怎样执政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靠谁执政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2.
李正南  张赶 《求实》2003,3(11):7-8
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部都源于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人民创造了历史 ;和人民打成一片 ;向人民学习 ;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人民观具有坚定的阶级性、鲜明的历史性和全面的真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 ,毛泽东人民观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1],这为我们党执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日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  相似文献   

14.
刘金祥 《唯实》2007,(10):32-33
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创新思想和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如何执政"这三个基本问题,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在出版《我观邓小平》增订本之际,我将最近10年研究邓小平提出的若干观点作了小结,主要有这么六个新论。一、邓小平同毛泽东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两个"守护神"2012年8月上旬,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在新疆喀什召开第19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讨会,我在会上的讲话中说:在中国,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能是由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别的任何政治力量既不可能凝聚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各民族人民,也没有能力和经验来把国家治理好。尽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国家观的形成发展,毛泽东关于国家本质、结构的认识,以及毛泽东国家观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贡献,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国家观的主要内容。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毛泽东国家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从执政宗旨上对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作出的概括,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探索的成果,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反映和总结了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实践中把对执政问题的理论认识推进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何家银 《探索》2005,(2):14-16
毛泽东执政思想的四维论,由“赶考”论、人民民主专政论、人民群众论、反腐倡廉论组成,形成四维空间。人民民主专政论是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总纲,人民群众论是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核心,反腐倡廉论是毛泽东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赶考”论是毛泽东执政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围绕着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不久,在8月22日的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他的发言中又加了一个"执政环境"。以上这七个范畴,有好几个是在我们党的权威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对这七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解读: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是由谁赋予权力的?是代表谁执掌国家政权?执政的目的是什么?为谁谋利益?服务于谁、听命于谁?宗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执政?应该怎样来构建我们的执政体制、从事我们的执政活动、规范我们的执政行为?应该怎样来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维护我们的执政地位?所有这些,都是执政的理念,亦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