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2月17日清晨,我背着沉重的行囊,跨过于都河,沿着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开始了313天重走长征路的艰苦历程。当我踩着沙子与石块铺成的村道拐进深山里的于都祁禄山乡时,天完全黑了。  相似文献   

2.
正于都县地处江西赣州东部,是百万人口大县、千年人文之乡、万里长征起点。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持续激活红色基因,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全面加快振兴发展,奋力争当苏区振兴先行者,向着全面小康之梦阔步前进。在贡献和牺牲中铸就长征精神。于都为长征的出发与胜利付出了巨大而特殊的牺牲,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1934年10月,8.6万红军将士在于都集结、出发。为保证中央红军主力的物资供给,于都人民全力支援,红军在于都休整9天,出发的时候每人带足了一周的干粮,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周恩  相似文献   

3.
长征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红军长征中的标语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化。从长征初期以土地革命等基本口号为主,到遵义会议后加入地方民谣等元素,以瓦解敌军、配合作战为导向,再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积极宣传"北上抗日",长征标语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灵活,功能也不断拓展,充分展现了红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饱含智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正这些年,我"走走党史",首先断断续续地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同时也走了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这里,根据我"走走党史——长征行"的体验,谈谈对红军长征若干问题的一些看法。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但对它的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推广原创主题展览"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40多家文博单位和高校的近70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长征标语,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起了极好的宣传作用红军长征本是一场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但是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红军利用这个接近民众的机会,在长征途中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运用标语、口号、漫画、传单、座谈等多种形式,宣传了红军的宗旨,团结了广大群众,传播了革命思想,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长征途中,红军留下了无数石刻、木刻、手写的标语。这些形式多样的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的玛可河原始天然林区有一条沟叫红军沟。红军沟原名叫子木达沟,也叫做木沟。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在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至今字迹清晰醒目。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经过的地方。为了纪念红军,当地群众把子木达沟改名为"红军沟",将班前乡政府扎洛村北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一座红军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战火纷飞、条件十分艰苦的长征途中,红军到处"张贴宣传品","大贴五色标语画报",在沿途山崖上、石桥大柱上、地主的宅子以及庙宇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幅幅颜色简单而又醒目的各类宣传画。这些宣传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长征岁月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讴歌红军长征的革命斗争长征中的宣传画,首先描绘了红  相似文献   

9.
长征从这里出发!!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从第1期起,推出“画说长征”,力图既向广大读者传达红军长征的历史沧桑感和悲壮感,又反映长征沿途人民在新的长征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于都1.1934年10月中旬,中央机关跨过瑞金武阳桥到于都集结。图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桥——武阳桥。2.10月16日,中央红军86000多人集结完毕,正式拉开万里长征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史著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称为"长征开始"或"开始长征",甚至称"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提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易造成误解.本文论述了红军是何时开始使用"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6,(1)
正"胜利不忘哪里来,红色源头记心窝……"徜徉在江西于都红色热土上,听着刚刚录制完成的《红军渡·长征源》的歌曲,看着沿途的长征源学校、长征路标识、长征宾馆、长征源超市……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气息。在于都,我们流连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主题雕塑区、逗留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与于都县委党史办主任曾懿华畅谈、与中央  相似文献   

12.
于都,是一块红色沃土。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而且是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的诞生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和巩固后方。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也是从于都开始的。尤其是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为支援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13.
刘伯坚,四川平昌县人,曾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时,刘伯坚奉命留守,掩护红军长征,在战斗中负伤被捕,拒绝敌人诱降,壮烈牺牲。依依惜别送战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并增设赣南军区。调刘伯坚出任军区政治部主任,指令他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军区政治部驻扎在于都县的黎板桥,主力红军决定从这里渡于都河。刘伯坚奉命担负于都河的架桥任务。为了及时完成任务,刘伯坚每天都在架桥工地与广大指战员们共同奋战,很快在宽阔的于都河上架起了一座座长长的浮桥…  相似文献   

14.
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这一地区,在这里历时9天,播下了革命火种。朱德第一次提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在大凉山创造了团结彝族同胞开创中国革命胜利的奇迹,"借道"彝民区,渡过大渡河,北上川西北,最后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相似文献   

15.
70年前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了大量的标语。了解及研究红军长征中的标语 ,不仅可从中获取长征时期红军在政治宣传、文化工作、行动轨迹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而且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6.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写的木板标语这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政治部(代号“坚”)在贵州仁怀县(今茅台县)长岗山乡大园子村一家村民的木板壁上写的标语。它以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歌谣,表达出群众对红军和白军的爱与憎。该标语写于1935年3月,纵78.1厘米,横45厘米,木质,毛笔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选自《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选》,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6,(4)
正长征出发前,毛泽东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打击下处境困难。伍修权回忆说:"左"倾领导者甚至"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还担任一定职务、在红军中有"很高威望",他可能连长征都参加不了。可以说,长征中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18.
正长征中,叶剑英既全力"争"又坦然"不争",正确处理了为谁"争"为谁"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怎样"争"怎样"不争"的问题,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革命战友而"争"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1962年,叶剑英奋笔疾书,写下《建军纪念日怀战烈》诗,往事如电影一样,浮现在他眼前。那是1934年10月18日,夜晚,于都河畔。有人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毛泽东和他的队伍沿着河岸没走多远,月亮就升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和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同志,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致以诚挚…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15,(3):35
哈达铺镇位于甘肃省宕昌县(红军长征时属岷县)。哈达铺镇有一条长约1200米、由380多家店铺组成的街道。据说,这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于1935年9月和193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