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义务·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层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是通过道德内化而形成的 ,道德内化过程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从而决定了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并由此呈现出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 :他律道德需要、自律道德需要和自由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2.
论德育的内化过程与教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认知内化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受教主体对道德知识的接收、选择、接受和内化的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德育内外因有效作用的结果。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居主导地位的领导道德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它在领导角色精神世界中内化构成领导角色道德人格的核心;净化领导角色的道德人格,就是要通过加深自身道德修养,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更重要的是领导角色要在生活实践中选择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道德素质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安明 《理论月刊》2003,(7):115-116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道德的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修养、道德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吴云 《前沿》2007,2(4):76-78
道德信仰的生成机制与人的需要、情感等密切相联。主体的道德需要是确立道德信仰的原动力,主体的道德情感是确立道德信仰的价值指南,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8.
现代道德人格是人的文化实践的凝结。文化实践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的来源;文化超越产生道德需要,文化冲突孕育着道德情感,文化矛盾是道德人格的发展动力;文化理性引导文化人性,是道德人格的评价准则。置身于文化经济时代,现代人对文化具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响,其道德人格塑造应选择本土化的文化立场,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深入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整个人类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个体道德养成的关键所在。已有研究成果在对道德内化和道德内化动力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显现出有关青少年道德内化动力问题研究文献的缺乏,在分析道德内化动力的构成,增强青少年道德内化动力的有效对策,发挥整个动力系统的作用及具体操作上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偏颇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道德通过"何以可为、何以勿行"的教化发挥着规约"心灵秩序"和"构筑精神寓所"的功能.现实社会中,道德链条中以道德需要为首因的德育环节本真的遮蔽,直接导致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也成为制约社会层面公共道德水准的重要成因.本文立足当代德育"吊诡"困局,在重梳道德需要内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究了开掘道德需要介入道德准备律、凸出情感常数及融浸"注错习俗"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