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支部生活》2009,(6):53-5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本书就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沉思录》。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  相似文献   

3.
近日,读了2008年《党员文摘》第3期、第4期中的《女议员当了清洁工》和《独一无二的吴仪》两篇文章,让我感到震撼:两位中外高官退休后都坚持不凭借在位时的关系为自己谋求利益.  相似文献   

4.
寒光 《党建》2013,(4):29-31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机关一位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有一本叫《民生7+3》的书,很值得一读,作者李月成是贵州省政协秘书长,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自己长期担任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体会。政协机关的同志告诉我,李月成正在北京为两会服务,希望我能  相似文献   

5.
丘行 《柳州党史》2001,(3):30-31,29
父亲又失业了。一年后我只身从三江回柳州,考取了广西省立柳州中学。令人惊喜的是又遇上路璋先生,而且是我们班的导师(类似班主任)。奇怪的是他的第一句话:“听说你在古宜拼老命买了一本书?”“是的,苏联班台莱夫的《表》”,“好,多读好书,如高尔基的《母亲》,还有鲁迅和茅盾的书。稍停,他热切地看着我:“蚂guai皮”的事弄清楚了么?我一时答不出来,只觉得双颊发热。  相似文献   

6.
我读《当代党员》已经有20多年了。1981年的一天,我在一个党员朋友家里玩,偶尔看到了一本《重庆支部生活》杂志,我一读就被吸引了。从此,我每月都要到单位找这本杂志看。就是这本只有32开本的杂志,成为我的人生伴侣,使我从一个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党员,又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20多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这本杂志的指引、教育分不开。1989年,我在梁平县工作期间,一位编辑到县委宣传部约稿,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赤诚送迎万家客》的通讯稿,刊登在1989年第3期《重庆支部生活》上,从此以后,我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就更深了。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恰逢此时,我看到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法学硕士在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我问她为何要读这本书,她说,因为一位曾在中国读书的美国朋友与她通电话时,整段整句地引用  相似文献   

8.
龙坛登文术     
张雨生 《唯实》2004,(3):93-94
本文的标题并非创造,文抄公来个思想急转弯,从“文坛登龙术”瞎套而来。 读鲁迅的《登龙术拾遗》,得知上个世纪30年代,有位章克标先生,写了一部《文坛登龙术》。鲁迅没读到这本书,只是从《论语》杂志上看到广告,  相似文献   

9.
滕绿凤 《学习导报》2011,(15):55-55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我,原本不喜欢读党刊,总认为党刊枯燥、乏味、老套。刚开始是被省委组织部黄建国部长的文章所吸引。每次读黄部长的文章,就如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人精神振奋。后来又读了《新湘评论》的其他文章,让我大吃一惊:党刊竟然能办得如此有魅力。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至今已有8年了。每次从一大堆新来的报刊中发现《新湘评论》,我都觉得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0.
《党史文汇》2008,(1):56-56
《党史文汇》编辑部:近读《党史文汇》总第236期《临汾、晋中、太原三大战役解放军干部英名录》一文,发现有一些同志被漏记了。因为我和他们一起工作过,比较了解,他们虽已过世,但同样不可忘记,故将其列出,寄给你们,供你们参考、补充用。  相似文献   

11.
郭如才 《前线》2012,(6):57-57
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最近,我认真读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出版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这本书,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叶兴 《新湘评论》2012,(3):58-59
近读《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感触颇深。如果说,当年是权延赤等作家使毛泽东"走下神坛",那么,这本书则以其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毛泽东这位伟人更为"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3.
叶兴 《学习导报》2012,(3):58-59
近读《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感触颇深。如果说,当年是权延赤等作家使毛泽东"走下神坛",那么,这本书则以其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毛泽东这位伟人更为"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4.
宋波 《廉政瞭望》2007,(7):60-60
据新华社5月10日消息,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日前宣布:从今年起,取消中国慈善榜。《福布斯》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为中国慈善家排榜。正当人们等待《福布斯》第4次发布中国慈善榜时,《福布斯》却宣布取消。个中缘由,暂且不论。我倒认为,我国慈善事业不仅“生病”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85岁了。我是在16岁的时候,也就是1930年,在家乡江苏淮阴中学,读了瞿秋白同志的两本书,参加共青团的。一本是他同耿济之编译的《社会科学十二讲》,另一本是他担任《布尔什维克》主编期间5篇文章的汇集,是党内读物。读第一本书,我懂得了一点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晋研究员《读〈毛泽东传〉,读什么?》的文章,指出《毛泽东传》可有三读:第一读党史;第二读经验;第三读个性,并说《毛泽东传》有此三读即可。笔者读后很受启发,并由此联想到《陈云传》应该读什么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陈云传》可有以下五读:  相似文献   

17.
身边的朋友说,所谓经济,就是和钱打交道。但自从读了茅于轼先生所著的《茅于轼谈经济——从身边看世界》这本书后,对经济学有了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又读《青年毛泽东》,如见故人。这本书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解读了一个活生生的伟人之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毛泽东还一知半解,而高菊村的书,使我对伟人的故里有了更多理性的了解,引领我一步一步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认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好书不厌千回读 我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五岁入小学,读书至今,真是捧着书本,陪伴着本世纪的一半。读书分精读、泛读二种。作为一名史学家,我需要读大量的史籍,这里不必说了。作为一名性喜博涉的学者、作家,不管见到什么书,我都喜欢随便翻翻──事实上,这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教导,也是我读大学时周予同老师的教诲。尽管如此,有几种书,我是经常读、反复读、并要永远读下去,直至老到读不动为止。这就是:《史记》、《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元人杂剧选》、《…  相似文献   

20.
看到这样一本书,你有什么感想?于光远有人从外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送给我。这是一部译著,是3部书的合辑,1991年第1次印刷,1995年是第3次印刷。3次印刷总的印书量近3万册,从今天出版的书来看也可以算得上畅销了。《身体腾空人体特异功能修炼要诀》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