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时代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坐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民生领域,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减贫事业,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谋利、为民解忧。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中国的减贫事业即将开启新征程。为应对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坚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开展行动,是今后减贫事业找到正确方向和道路的关键。未来中国的减贫事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放在首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建立人民的伟业。从这一关键点出发,分析"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未来减贫不同维度映射的关键场域,是厘清复杂多变形势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秦蕾  朱冬香 《前线》2023,(11):53-55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是对中国反贫困实践各方面、各环节规律的全面系统总结,具有科学性品格;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实践性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融入脱贫全过程,具有人民性品格;突破了单一模式的贫困治理局限,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创新性品格。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丰硕成果: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难题,锻造了一批敢于斗争、能打胜仗的新时代干部,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战略前提,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理论建设》2021,3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反贫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精准扶贫"是制胜法宝、"人民至上"是价值取向、"共享发展"是根本路径、"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纳入到逻辑框架中,彰显了其核心要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中国     
<正>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举行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展开南南合作,同舟共济,攻坚克难,支持和帮  相似文献   

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要达此目标,就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坚持"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全新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源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精髓;党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坚实步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和不懈追求。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土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经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特别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条指引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道路,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不懈地探索科学发展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生长成熟起来的,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探索将中华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紧密相联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本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规定了政治发展遵循“三位一体”的目标指向,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突出了坚持四项制度的具体内容,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实践载体和形式等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范围的广泛性。以改革创新精神对待政治发展,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态度。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依然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1.
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深度贫困地区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面临着资源禀赋条件差、后续发展乏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缺失,精神贫困问题突出、人力资本薄弱等现实困境。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多方协作、市场化、利益联结为原则遵循,加强脱贫监测预警、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保障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切实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可行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和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研究毛泽东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历史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柳长青 《求实》2020,(1):4-15,M0003
政党的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外显自溢和执政施策的全面展示,内蕴于政党文化之中,体现了政党的软实力和魅力,是政党执政的无形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特别重视党的建设包括党的形象建设,他的有关论述和实践方略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又注入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党的形象观,围绕着新时代构建什么样的党的形象、怎样建设新时代党的形象这个主线,回答了如何认识党的形象、为何重视党的形象、党的形象何以生成和如何建设党的形象等重大理论课题。在形成依据上,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迫切的现实要求和强烈的时代呼唤;在核心内容上,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伟大使命担当形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象、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象、负责任国际形象五个方面铺陈展示;在建设进路上,主要从六大建设、两型媒体、三类人群、三位一体、两个面向五个维度进行勾勒与探索,对于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选派出大量驻村扶贫干部进驻贫困村、户进行帮扶。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存在差异,实际精准帮扶效果也明显不同。驻村扶贫干部在认知结构、素质结构、行为结构方面存在着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驻村干部认知不清,角色混乱;素质不够,能力不足;行动不善,扎根不稳。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驻村干部角色转变、完善培训体系设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驻村扶贫干部具备较强的胜任力,助力精准脱贫事业。  相似文献   

15.
彭新万  张承 《求实》2022,(1):68-80
在新型城镇化与城镇结构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城镇相对贫困的隐患日渐显现。现阶段我国缓解城镇相对贫困面临识别标准缺失与治理体系缺位两大现实困境。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包含收入与福利维度的经济条件、政治权益、社会机会、防护性保障及透明性保证共15项指标的城镇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旨在为精准识别我国城镇相对贫困群体提供标尺。以提升个体可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国家为主导,提供提升个体可行能力的制度性保障;以个体为核心,培育个体的内生可行能力;以市场为媒介,提升重新赋予个体可行能力的效率;以社会为依托,拓宽提升个体可行能力的渠道。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新时期,应据此形成缓解我国城镇相对贫困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宁夏扶贫开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三西”专项建设、扶贫攻坚和综合扶贫开发三个阶段,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都有了大幅下降。回顾和总结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宁夏的扶贫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17.
和田绿洲地区位于南疆四地州,作为新时期的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特殊地理、人口、文化等因素影响,脱贫攻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迫切需要结合绿洲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曹芳  陆卫明 《求实》2020,(2):4-12,M0003
"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体现,是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伟大斗争的战略选择。深刻理解这三重逻辑的理论意蕴,是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以坚决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9.
祁雪春 《求实》2020,(1):16-26,M0003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末端,其标准化的实现程度与功能发挥,直接关系到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党在基层社会的权威与地位。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既是党的建设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更是党的建设实践探索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应坚持以科学统筹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客观规范与可行实用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我提升与考核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导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组织体系、领导班子、教育管理、组织生活、工作载体、基本保障的实践方案展开,从而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党群关系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党群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机制、政绩评价机制、民意表达机制、矛盾纠纷调处解决机制、党群关系状况考评机制,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发挥实效,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