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3.
近年知青题材图书、影视作品的思想局限王江80年代末兴起而至今不衰的“老三届文化”现象,已波及众多领域。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知青题材的图书已有一定热度,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在悄然升温……笔者无意作全面述评,也并非对所拟题目有什么专门研究,不过是作为知青题材...  相似文献   

4.
城市苦娃:关于京津沪知青“回城子女”问题的对话郭栋,金大陆,杨长征杨长征: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城市还有没有"苦孩子"?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一个讨论。这几年,知青"回城子女"问题在京津沪三大城市比较突出,金大陆和郭栋二位老师一直关注于知青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见证:接班人与“第三代人”李新华一1978年底和1979年初,“气象部门”的告示牌上写着:“今夜有暴风雪”[1]。这场“暴风雪”将席卷祖国广袤的城乡,将卷起“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数千万知青,同时也将更深刻地搅动数千万知青内心情感的波澜。这...  相似文献   

6.
继所谓“伤痕文学”之后,新时期文坛接着涌起了一股“回归”创作潮流。这股潮流以知青“回归文学”始,至“寻根文学”终,在新时期文坛曾激起强劲的振荡。“回归文学”始作俑者的知青作家,大多曾是带着伤痕走上文坛的。作为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他们在上山下乡的特殊境遇...  相似文献   

7.
“劫后辉煌”:口述实录的魅力贾彦长也许是新闻媒介“爆炒”的缘故,如今写文章使用“知青”、“老三届”这些称谓,已经不必为青年读者加注了。同40年代打江山、50年代搞建设的两代人相接替,有人把知青、老三届这“一层人”叫做“共和国第三代人”。这是何等敏感的...  相似文献   

8.
199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知青话题,忽然又热了一阵,又出版了一批知青题材的图书。遗憾的是,除了知青老照片的选本能火爆一气,文字为主的大抵炒冷饭。报纸上的评论文章,多是冷言奚落。总是插队那点儿事,像祥林嫂反复叨唠孩子丢了:“我真傻……”听者越来越少。有位著名的知青作家,在这一年勉强写下一篇有关知青的文字,然后郑重声明:就这一话题,从此封笔。没有新意,他们谈腻了。不让他们再谈知青话题,他们会感恩戴德。十年前,《北大荒风云录》出版时,声称知青话题是“超世纪的话题”,终于到…  相似文献   

9.
历史勾勒:内蒙与东北的知青文艺■杨健从“上山下乡”分布的区域来看,知青大致可以分为边疆、内地两个部分。以这两部分的知青群体为创作主体的知青文艺,可分为三大类:以环边疆的建设兵团(新疆、内蒙、黑龙江、海南岛、云南)为第一类,以内地贫困农村(如山西、陕西...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关心﹃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刘文杰1955年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延续了1/4世纪,涉及全国城镇几千万个家庭。知青运动涉及面如此广,必然影响到政策的方方面面,这也和当时的统战政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在农村受到不...  相似文献   

11.
“知青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李玉琦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日记选编》和《知青书信选编》引起关注。两本书收录了1968~1979年知识青年写的400余篇日记和100余封信件,从不同层面真实再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人民公安》2010,(11):63-63
《知青变形记》是当代著名作家韩东的最新力作。它是该作家第三部涉及知青题材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一部。小说围绕“变形”二字。  相似文献   

13.
直面历史     
直面历史■雷颐这厚厚的两卷本《中国知青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思绪万千,难以名状。作为一名曾到农村插队过四年的知青,这本书又把我带回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作为一名历史学工作者,深知历史研究的不易,更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直面历史的力作。在“文革”中达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初,随着北京“魂系黑土地”展览揭幕,全国各城市掀起程度不同的“知青热”。被“热”浪裹挟起来的一批是原各大垦区的兵团知青。他们撰文的撰文,还乡的还乡。很难搞清他们怀恋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知青情结”,有一片属于那一代人的黑土地。那天在植物园,我们参加了一个北大荒知青的聚会,有人泗泪横流,有人酩酊大醉。随着其中的一员——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姚莹,我们走进了这个四兄弟姐妹中有三人都曾是知青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知青,是整整一代人不想忘记,也无法忘记,是想说成辉煌,其实又很悲凉的历史。知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世俗的,以至于政治的概念。单从字眼的表层来诠释,它是泛指有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可从中国对知青这个词汇的社会认同来说,已经成为了对毛泽东在1968年12月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的高、初中学生的专用术语,后来也将1964、1965年及1968年以后到农村去的中学生囊括其中。所谓知青文学、知青电影、知青现象、知…  相似文献   

16.
特别推荐     
《上海支部生活》2009,(3):56-56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伏笔,为改革开放奏响了前奏曲。影片中的故事描写的是东北某农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还有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开发西部”重大战略决策的号角,响遍神州;“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众所认同。51午前数万知识青年的南下西征,曾被这批知青的率领邓小平同志称为“小长征”,被史家誉为“新中国首次规模最大的东部知青壮举”;其参与则被西南的广大人民群众,一直肯定“在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是西部的一部分。“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但愿当年西征的先行的这段历史,对今天西行的后继、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能起到一点加深了解西南的昨天和激励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玉成 《中国妇运》2012,(10):45-46
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知青,也就能静静地坐下来,一集集看完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该电视剧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侯建平  石磊 《新重庆》2005,(2):28-31
他只是仅有初中化的“知青”,却掌握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的秘诀。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中央严密封锁消息,但“小道消息”仍很快扩散到全国;首都的重要单位以“突出毛主席”为由,摘下了“林副主席”的画像;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们,在中央文件到达前,不少人已从各种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