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保证,也是现阶段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会十大阶层的划分,从社会成员低级需要的满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成员较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成员高级需要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三个方面,尝试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实践哲学的飞跃式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要想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价值、以创新作为实践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实践目标、在生态文明理论下实践、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刘文霞  宋琳 《湖湘论坛》2008,21(4):15-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的整体工程,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普及科学知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与利益矛盾和利益重构过程相伴随,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以保证利益重构过程的公平正义,推动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建设,完善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制度.创新发展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更好地带领亿万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法律意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法律意识的途径;认为法律意识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基础,二者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努力建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实践上看,我国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性别诉求,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女性人才是人才资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当代中国青年参与21世纪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观念。在此意义上,“公共性”作为青年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概念,合作作为实践理念,关爱作为主导观念,三者在多元并存的时代空间中,构成了当代青年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但我国的法治文化却严重缺失,在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同时,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适应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决定的.以先进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以先进的执政宗旨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源泉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勇 《政策》2007,(3):11-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和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需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群众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4.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要特别注意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效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曹红 《人大论坛》2006,(12):34-35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的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社会是由人组成,其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而人的发展总和则表现为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技创新作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和源泉,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突出力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经典作家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我党关于社会主义性质及属性认识的发展,也是对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认识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从社会动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等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解答了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问题,既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平衡机制,也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两大主题或两大战略任务。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当代中国的本质体现,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的前提。推动科学发展,是在推动最大数人利益最大化的意义上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在促进不同利益关系协调共赢的意义上的和谐。实现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创新的方法:从评估切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评估是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评估之于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然后在回顾和总结国外社会创新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照中国现实,提出我国加强社会创新评估体系建设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元旦前夕发表的新年贺词中强调:“2007年,是中国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