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竞价排名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商家购买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属商标的使用,如果导致相关公众的间接混淆,则构成商标侵权。即使商标侵权难以认定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可以起到有效的兜底作用。允许商家购买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的搜索引擎服务商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从属性,只有在其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为商家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的时候,才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实体性要件认定上,动漫图形与立体商标需要考虑动漫形象的多样性带来的困难之处;动态动漫商标因标志载体与整体性动态效果的特殊性,使其在程序性与实体性要件上与商标法的规定不符。商标侵权认定主要是比较商标相似度、商标强度、商品相似性以及相关公众的注意程度等方面。传统上以音、形、义的相似为基础来比对商标相似度,然而,在比较以动漫形象的整体感受为商标显著特征来源的立体商标时,需要分两种类型分析相关公众在音、形、义上的注意程度。动态动漫商标因其动漫形象的整体动态效果,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音、形、义和商标主要部分相似的理解,也给侵权认定的基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商标作为符号的一种,其概念与功能也需要从符号学的角度予以剖析。符号学基本架构中的意指作用,对应的是商标所代表的标识本身、商品以及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商标的经济属性已成为商标法的保护范围以及商标侵权认定的核心因素之一,故而更要重视商标的派生功能。在进行符号学诠释的过程中,需将商标置于语境论的方法下以兼顾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对新型态商标的接纳与否及人工智能对传统商标功能造成的冲击,可从修正后的符号学理论中对其进行合理的路径解释。对于商标侵权的认定与保护问题,亦需要利用符号学工具重新审视理论体系,认知商标的本源功能与派生功能,并以公共利益维护为出发点对其中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与统合。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商标侵权案件中,我国法院对涉案商品或服务类似性的判断有所差异。这是因为"互联网+"服务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互联网+"服务的开展必须以软件类商品为载体,以电信通讯等服务为依托,这种复合性特征对判断涉案商品或服务的类似性造成了困扰。同时在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双重竞争场域下,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完全遵循"一类一申请"的商标注册原则也存在一定弊端。美国商标实践能够对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商品或服务类似性的判断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互联网+"商标侵权认定中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时,首先应当强化商标实际使用的效力,在此基础上,法院应当对涉案商品或服务要素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消费者认知"为核心,以"混淆可能性"为最终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贴牌加工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贸易方式,但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却不容忽视。在首先限定了探讨的对象为涉外贴牌加工后,本文从实务角度出发,引出该问题在实践中的处理方式,并在总结理论与实务界对该问题的主要态度的前提下,从商标使用、商标侵权之实质认定标准和利益衡平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探讨了该问题,以期对实践中该问题的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商标侵权现象在现代社会呈剧增趋势,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对于司法实务和理论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从宏观上构架起商标侵权判断的体系尤为重要.从商标权人的意思表示、商标使用的性质、侵权实质等进行分析,界定了商标侵权的内涵和外延,试图通过理论的重构来厘清和区分商标侵权行为,以准确打击侵权,维护良好商标秩序.  相似文献   

7.
商标侵权如何进行判断,是商标法理论与实践中极其重要的课题,由于我国商标法立法中关于商标侵权判断的规定存在较多争议,司法实践中也遇到各种问题均难以解决,文章就商标侵权的判断核心进行论述,分析了各国立法例,探讨了有关商标侵权判定标准的合理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商标法的实施,对加强商标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立法的缺漏和理论上的争议依然存在,表现在商标权与商标专用权的概念界定、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以及商标淡化等方面。商标权与商标专用权的含义不同,但在立法中却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其侵权行为的归则原则是一个突破于传统民法理论的混合原则;另外,在侵权界定时应将淡化侵权行为明确于立法当中,以做到司法统一。  相似文献   

9.
《商标法》修法后再次回顾雅戈尔公司被控"DP"商标侵权案,发现我国对商标"正当使用"制度的构建仍然不够理想化。正确认识我国商标抗辩中的"正当使用"制度,不仅要在学理上辨别商标使用行为的界限,进一步明晰"正当使用"与"混淆可能"之间"微妙"的逻辑关系;还需要从法解释角度出发,将使用商标的行为全面纳入现行《商标法》所规范的"正当使用"的评价范围,并根据实践经验对认定商标"正当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类型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
商标合理使用,是为了说明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事实,便于消费者辨认,而对他人商标信息依法不经许可的使用;包括第一含义合理使用与第二含义合理使用两种形式,并有各自的构成要件。从行为的性质上看,商标合理使用抗辩是否成立,应以使用行为本身的性质,即使用行为本身是否合理为依据;从制度的设置上看,商标合理使用不是对商标权归属的重新分配,而是对商标权行使的限制。因此,"混淆的可能性"作为一般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不适用于针对商标侵权指控进行抗辩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1.
对于商标侵权归责原则的认识,学界历来存在过错原则与无过错原则的争议.本文试从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归责原则等民法基本概念入手,首先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而联系我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并通过对司法实践的考察,参照国外的相关立法,对我国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进行梳理,力图通过分析具体民事责任的适用,论证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既包含过错原则,也包含无过错原则.  相似文献   

12.
随着"昆仑"润滑油品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不法商家开始伺机在昆仑品牌上"搭便车",昆仑商标维权成为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昆仑润滑油商标的维权应不仅仅在打击制假贩假窝点层面上,而应站在维护企业品牌战略的高度系统地开展品牌维护工作,包括:做好商标监测工作,从注册源头保护好昆仑品牌;积极寻求昆仑商标权与商号冲突的解决途径;进一步加强昆仑商标注册的精细化管理;发挥驰名商标防御作用,恰当实施驰名商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在商标司法实践中普遍将法定赔偿作为侵权判赔的主导性方法,这一现状与商标侵权案件的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权利人举证不能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使商标权法定赔偿获得更加规范的适用,我国商标法应当进一步明晰商标权法定赔偿的适用条件,同时还应就侵权情节轻重的判断、涉案商标价值的高低以及侵权过错程度对法定赔偿的影响等问题尽快形成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4.
商标相似性人工智能判断机制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阶段判断标准不一,以及主观判断模式难以保证结果客观性的现实情况。人工智能判断机制的优势在于凸显商标相似性判断重要地位、实现商标相似性判断智能化及促进商标相似性判断精确化。需要在人工智能判断机制的适用范围、适用标准及人工智能系统选择等方面进行认定规则的制度构建。人工智能判断机制在适用对象和证据效力等方面可能面临困境,有必要积极回应,从而实现商标相似性判断机制的不断完善与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市场开办者法律责任的认定不仅关系到商标权的保护,更关系到商场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然而,商标侵权纠纷中市场开办者的责任如何认定我国法律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如何处理此类案件理论及实务界均存在争议。本文在收集我国法院已经做出的部分判决的基础上,通过评析既有判决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评介、借鉴美国等主要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实践,提出我国商标侵权纠纷认定市场开办者法律责任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各类商家电子入驻商务平台,商标侵权成为了可涉面积较广的侵权方式,因电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这成为了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为预防、惩治商标侵权行为,树立"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文章在分析电商平台上侵害商标权情况与已经采取的技术保护、法律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通知-删除规则的完善路径,在分析典型案例后总结了惩罚性赔偿考量因素,提出了建立商标侵权事先审查机制、电子商务纠纷平台解决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有正当理由不使用商标可免除注册商标因"连续三年不使用"而被撤销,在当前普遍重视商标使用的主导思维下,正当理由抗辩对保住被申请撤三的商标的注册效力的价值更加突出。然而我国近6年的商标"撤三"诉讼数据表明正当理由抗辩适用极低,效果不佳。通过判例研究后发现,这既与正当理由规则立法模糊、正当情形举证难有关,更受商标行政机构和司法机关对正当理由规则的适用意见不一的影响,得从立法上予以完善才能让商标权人正确认识和援引正当理由规则。  相似文献   

18.
市场管理者商标间接侵权主观过错的认定,不能采取美国式的单一标准,而应该进行类型化分析。类型化的基础在于区分不同的市场营销模式,类型化的方法在于区分不同性质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商标"第二含义"问题是我国商标法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修订后的商标法对商标"第二含义"问题的规定比较原则.借鉴国外立法实践,结合我国商标法的现有规定,商标"第二含义"的适用范围应包括地名和地理标志,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描述性标志以及其他缺乏显著性特征的标志.使用时间长短和表明消费者态度的证据是认定商标"第二含义"的标准.商标"第二含义"的所有人不得排除他人在原有含义上正当、善意地使用与其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标法对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机制的构建并非完善且较为原则化 ,增加了实践中操作的难度。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了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机制的法律经济学的逻辑 ,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我国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范围及其数额的确定 ,对我国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范围及其数额作出重新界定 ,希望能对我国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案件的审判实践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