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最初对西方秩序观的完全否定、对苏联秩序观的遵从,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同时反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改革开放后,中国强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又提出新安全观;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强调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同时推动国际秩序朝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强调自身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做负责任大国等等。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越来越务实,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5,(6)
<正>战后70年,在国际秩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新时期的"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精彩导读美国的"例外主义"和冷战思维让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大打折扣。新兴力量的崛起进一步松动了战后秩序的根基。各国应共同探寻更加有效的国家和全球治理方略,共筑权责共担、各尽所长、公平正义、全面持久的全球秩序新框架。中国新时期的对外战略全面展开,基本形成以"中国梦"为统领,以实现"四个全面"战  相似文献   

3.
赫德利·布尔认为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的一种稳定状态,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国际秩序由共同利益、规则和制度三个要素组成;实践中则依靠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大国等机制加以维系。虽然布尔的理论只揭示了国际现实的一个侧面,但其以秩序为线索,通过"社会性"的角度考察国际社会的机理和国际关系的现实,奠定了英国学派的理论基础,有助于人们以新的视角理解国际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中国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中国领导人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看作是中国实力提升后所必须承担的大国责任。中国只承担与自身国力及国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无意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地区冲突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为重点,集中表现在为解决中东地区热点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的"中国倡议"。从传统及现实的角度分析,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将成为中国外交转型的方向。它改变了中国外交的行为方式,使中国外交更加遵守国际规则、融入国际社会;更加自主、自信,更多独立提出解决方案;也催生了国内其他职能部门承担相应对外交往使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重新认识国际体系与国家关系,把国际体系视为随着国家之间互动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构。该理论对于国家间新秩序的建立、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从共有价值观念分析当代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并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事务,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塑造中国的和平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传统的“朝贡”国际秩序观导致了其隔离于国际体系并受制于传统国际秩序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新时期,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并致力于参与国际法制定以及国际秩序建设,从而实现了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破坏性创造的本质对人类社会现行的组织架构形成了颠覆性的重构效应。当前在国际秩序议题上,西方某些国家日益闭塞、排他和对抗的行为方式,与倡导"亲诚惠容"和平外交策略的中国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共同体思维的考量上。通过对旧有共同体逻辑的批判性思考,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利用人工智能的革命性价值对中国版国际秩序进行不断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从国际秩序的角度考察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意义。一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其所处的国际环境。17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0年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西方列强在崛起的过程中,都走过一条向外殖民扩张、掠夺别国资源、占领世界市场的发展道路。无论是19世纪…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处于变革转换之中,世界形势动荡不安,这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无意中形成的“长和平”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冷战后形成了由美国一极主导的世界秩序,但是这种一极秩序是极不牢固的,受到了正在形成的多层次的多极秩序的挑战。这种多层次的多极秩序的形成要达到稳固的程度还有赖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和国际道德三个因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商景龙 《实事求是》2007,4(6):20-22
在国际政治领域,"失范"是一个相对国际秩序而言并能从国际秩序的属性中获得其意义的范畴.国际社会"失范"现象产生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存在着一种超乎民族国家之上并相对摆脱民族国家主权限制的力量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二是存在着民族国家的局限性对建立在普遍认同基础上的国际秩序的挑战.国际秩序规定着"失范"行为,和谐共存是国际秩序的一个属性,维护或建立国际秩序都是对"失范"行为的调整与整合.  相似文献   

10.
黄红发 《求实》2002,3(7):19-22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 ,考察了世界格局变化趋势 ,作出了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的科学定位。把握邓小平的中国国际地位论 ,对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 ,驳斥西方叫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当今中国的巨大发展为人类社会进程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国情的成功结合从根本上撼动了西方国家固守的一元思维和自大心态,使其开始反思长久以来西方发展模式的局限性,重新审视并日益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意义。而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所著《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就是一本深度透视西方发展瓶颈、解读中国发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书以独特的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兴起的世界历史意义,以精辟的学理分析和生动的事实展望了中国崛起将如何撼动当前全球秩序和西方话语权,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而激发非西方世界的"文化自觉"。作为台湾最具国际声望的政治学者之一,作者从中西贯通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探析了中国道  相似文献   

13.
正傅莹在7月19日的《环球时报》上发表文章说,国际秩序未来将走向何方?第一,世界政治权力分散化的趋势比较明确。大家都承认,已经不可能由哪个大国独霸世界。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受到国际组织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削弱和掣肘。以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然得  相似文献   

14.
刘建飞 《新视野》2004,2(6):74-76
国际秩序在20世纪取得了重大进步,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联合国的建立。“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壮大,世界总体和平局面的维持,都与联合国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面对的最尖锐挑战80年代末90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从欧洲版图上消失;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东西方冷战的世界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再次出现了少数西方大国既相争斗又相勾结,强行主宰国际事务、安排操纵弱小国家民族命运,企图把西方文明及其制度扩张到全球,把整个世界变成由他们控制、榨取的全球大一统市场的局面,只不过他们已不再能实行直接的殖民主义统治。  相似文献   

16.
国际旧秩序的弊端凸显建立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建设和谐世界,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与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升华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国际主题的转变,积极调整对外政策,慎重处理港台问题,重视周边外交和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发展;二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国际经贸和科技合作。对外政策的调整为国内政策调整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近来,西方媒体通过创造"锐实力"这一新概念,指称中国正运用意识形态、贸易、投资和军事等手段进行全球战略渗透和扩张,不断渲染中国对既有国际体系和秩序的"破坏",由此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实际上,"中国威胁论"并不是一个新鲜论调,而是西方世界的老生常谈。从冷战结束起,这一论调一直是与中国崛起相伴的"杂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之间陷入冷战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开始对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实施“封锁”、“禁运”,东西方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促进东西方经济合作,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由东西方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和进步人士发起,1952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新中国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议上极大地拓展了对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一、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发起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是由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倡议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在1951年2月柏林会议上决定,应在苏联举行…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其国际战略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分别制定和实施了“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以及“单边主义”战略这三大国际战略。这三大国际战略的提出是美国国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冷战后的大国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美国的这三大国际战略也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