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敬华 《今日浙江》2013,(14):42-43
工业旅游是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在浙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省工业旅游提升发展的阶段,丰富工业旅游内涵,健全工业旅游产业链,助推旅游经济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工业旅游是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在我省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工业旅游发展的总方向,对于丰富工业旅游内涵,健全工业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助推旅游经济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芳  邝奕轩 《人民论坛》2012,(36):90-91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日趋成熟,旅游市场主体出行方式趋向多样化,"沙发客"互助旅游在引导个性和自主旅游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目前我国"沙发客"互助旅游普遍通过互联网平台自发组织,尚未形成相应的规范的市场环境,所以,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我国"沙发客"互助旅游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旅游产业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在全民旅游时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日渐成为发展趋势。伴随着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旅游+"正创造出无限可能,"加"出全域发展新活力。在云南,全省结合自身特色,大胆推进"旅游+"实践探索,"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会展"……一系列新业态搅动云南旅游  相似文献   

5.
周晓平 《群众》2014,(12):82-83
<正>随着物联网、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高阶段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也随之悄然兴起。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旅游产业充分融合,从而实现服务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消费便捷化、营销网络化的一种全新旅游业态。其对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等有着重要意义。2014年是"智慧旅游年",我省的智慧旅游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建德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将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融合,形成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新型业态———"果蔬乐园",并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的充分肯定,被称为是"一产+二产+三产"的"六次产业"。2015年,全市"果蔬乐园"  相似文献   

7.
旅游社群主义是指将旅游发展置于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框架中,使旅游发展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兼顾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旅游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指导思想.基于对旅游社群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后认为,由于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互相"嵌套"并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就要建设旅游社群主义,并遵循信息沟通、为已利他、稳定的结盟博弈等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对社区文化认同机制三个理论假设和乡村旅游新业态三个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基础上,就乡村旅游新业态相关理论与社区文化认同机制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旅游新业态演进路径总体看呈一条上升的螺旋曲线,其指向为村民对旅游乡村社区新文化的基本认同。结合目前乡村旅游建设实际,探索提出产业融合与文化创新双驱动,推进乡村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尊重原住文化,合理规划开发,形成高效乡村旅游新业态空间结构;加强人才建设,激发"新乡贤"精神,发挥其在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带头作用;重视文化建设,构建全面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体系等符合文化认同机制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智慧城市"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其核心理念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智慧城市在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两大领域的推广性应用,智慧旅游将服务对象由城市居民向外来游客进行内涵式延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0.
如何促进珠中江与澳门共同构建新的旅游经济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珠中江旅游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珠中江和澳门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路径:海岛旅游合作;中西历史文化之旅;会展支持;大香山文化游+商务休闲;横琴—澳门旅游休闲产业带等;对合作形式加以创新,形成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趋势、达到旅游与休闲分工合理、点圈结构的多边合作、互为目的地的旅游产业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6,(6)
作为全国首个国际旅游岛和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省份,海南旅游业肩负着改革创新发展的多重使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应加快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催生新业态、融合产生新动力,而这种融合既需要实现创新思维和安全可控的辩证统一,又要在顶层设计和要素供给上有新举措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19)
正未来,荥经将通过规划布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和文化符号的文旅融合发展,以及以中国黑砂城为核心和文化符号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川西高品质休闲的"小县优城"。作为一种新型业态,休闲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关联,是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中共荥经县委书记李蓉表示,荥经县抢抓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机遇,大力推动文旅发展,在"健康游、安逸耍、国际范"的品质休闲产业上始终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建设健康中国,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杨艳华 《人民论坛》2012,(36):102-10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旅游为载体,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将文化搭上旅游的载体,又充分发挥了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有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磐安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确立旅游"一号产业"地位,强保障,护环境,建项目,促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打造"两山"转换通道,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568.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2.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1%、24.98%。  相似文献   

16.
刘俊刚  童建新  李伟 《政策》2003,(8):10-12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涵盖面广的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产业。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湖北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形成产业优势,品牌结构和行业管理体制还需要大力改善。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发展湖北旅游产业,必须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名牌。具体而言,要从"一江两山"的开发、武汉城市旅游圈的构建、湖北旅行社业的规范建设上着手,从而提升湖北旅游形象,促进湖北旅游经济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17,(6)
全域旅游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向,它充分显示了发展"旅游+"的新业态。它不仅符合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且能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还将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给传统旅游业带来很大挑战性,将涉及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乡村生产发展产业、乡村集体土地权属、集体所有制与共享机制关系、基础设施投融资等相关法律问题。探索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焦点和重点,也是构建发展全域旅游有关机制的法治建设内容和重要保障环节。  相似文献   

18.
孟凡钊 《传承》2009,(6):84-85
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冯翀 《协商论坛》2013,(9):55-55
当前,两峡旅游止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建设“旅游钙县”为目标,按照“大融合、大提升、大推介”的思路,深度挖掘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发展后劲,激发发展活力,实现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聚集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旅游要素产业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在加快发展中推动转变、在加快转变中更好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西峡逐步打造成国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