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一 )新世纪的帷幕刚刚拉开 ,就欣喜地看到我国的治国方略有了新的发展 :元月 1 0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宣示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紧密结合 ,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这真是大快我心 !近十年 ,我年年在全国政协会上建言加强道德建设 ,“法治、德治双管齐下 ,以法彰德 ,以德辅法 ,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成”。这次听到江主席的宣示 ,朋友们电话相告 ,到“两会”上又跃然相议 ,共庆法德结合的方略沐浴着新世纪的朝阳大步走来。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上的 ,是圣君贤相赐与的仁德 ;我们的德治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孔子在谈到治国方略时,曾提出“德主刑辅”,其主要意思在于以道德教化为主,并辅之以体现君主专横的刑。而韩非子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①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德法同治”,认为国家应该是架构在“德治”与“法治”这两个车轮上的机器,只有“德治”与“法治”...  相似文献   

3.
论法德并举     
胡艳丽 《湖湘论坛》2002,15(4):71-71
一、法德并举,外在规范与内在约束的统一在2000年6月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在今年一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把“法治”和“德治”的重要性及其相…  相似文献   

4.
重塑官德     
李培科 《创造》2002,(1):29-29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治理都是法制和德治两手兼用,所不同的只是因为时代局限和阶级观点的不同,而有不同标准的法和德。因而法治、德治的方式、强度和效果都有很大差别。中国古代的儒家强调主张“德治”而否定法的作用,法家则强调法治,但实际上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在实行人治的前提下,法治、德治两手并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搞好以德治国的工作,必须加强治国者即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为官重德”,认为治国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为官者的道德水平。以德治国,是通过以德治省、以…  相似文献   

5.
当前,法律的秩序、自由、效益等价值在一些领域处于缺位状态,德治应以其本身的价值导向、独特的自治机制与作用方式指引法律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从人类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理性上来认识德治之位,以法制化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为依据来把握德治之道,把发展生产力、富而思教作为立德之本,树立“以德治党”、“以德治政”的德治典范,并提升国民的道德品质以奠定德治之基,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现阶段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我认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历史上的治国之道,有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区别,但德治主义没有完全排斥法治的作用,法治主义同样也没有彻底否定德治的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具有了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自觉意识。将“德“推崇为治国首要条件的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之本。“德,国之基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实际上,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崇尚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极为重视法治。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8.
百家论萃     
“以德治国”的目的是强化“法治”   “以德治国”并非是要以“德治”来代替“法治”,其目的是要真正强化和实现“法治”。   一是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具备“法制”观念,解决党政领导干部职位道德问题。没有法制观念的领导干部大多希望“权大于法”,这样做的后果是社会效益会降低,腐败的效率却会提高。   二是要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解决执法过程中的缺德行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原因就是有些司法干部的德性修养太差,利用案子徇私枉法。要实现“法治”,关键的仍然是要在司法系统大力倡导一个“德”字。   三是…  相似文献   

9.
“德”是“法”的价值基础,“法”是“德”的最低体现。德治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法治则是一种硬性的行为导向。我们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方能对大众达到既培育品质,又规范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法律性与人性会有一定冲突,冲突源于道德与法律互动的历史进程。法和德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也有不同的功能领域,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分清法律与道德的功能范畴,厘定其关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良性循环,也就廓清了法治理想主义的迷雾,把握了法治国的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11.
管子作为一个法家,在实行法治方面是很强硬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他同时也极其重视德治。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中,有以德治手段相配合的内容。法方面的赏,要有道德方面的赞扬相配合;法方面的惩治诛罚,要有道德舆论方面的批判诋毁相配合。儒家讲治国,坚持以德为本。实行德治,也就是要以民为本,得民众之心。治国有常道,而利民为本。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有德治的思想。认真地向历史学习,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会更有利于人民政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从而确立了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为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就必须准确把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深入研究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内在机制,正确理解和阐释“以德治国”这一古代儒家的治国方略及其与现代德治的区别和与法治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法德并治”的治国方针,收到标本兼治的治国良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 ,法律的秩序、自由、效益等价值在一些领域处于缺位状态 ,德治应以其本身的价值导向、独特的自治机制与作用方式指引法律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从人类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理性上来认识德治之位 ,以法制化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为依据来把握德治之道 ,把发展生产力、富而思教作为立德之本 ,树立“以德治党”、“以德治政”的德治典范 ,并提升国民的道德品质以奠定德治之基 ,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一、“以德治企”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以德治企”的根本点在于自觉。道德的根本特点就是自律性。当道德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自律的内因和动力的时候,人们会自觉地以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行德治的理念,强调以“德”来调整管理者和员工关系,规范双方行为,企业经营就会运转得更加和谐,效益就会明显提高,推进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就会更顺利。  相似文献   

15.
杨洁 《湖湘论坛》2002,15(6):25-26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获得持久精神动力支持、实现法治的基本要件之一。欧美法治国家普遍将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道德范畴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应该肯定这种道德法律化对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德兼治的治国方略之后,已将道德放到与法律同样的高度,期待通过对道德的强化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是我国道德法律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只有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道德法律化才有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行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这就从法制方面和道德方面向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回顾了道德与法律的历史渊源,指出了我国在21世纪初已经迈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际步伐、阐述了公安法制与公安道德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强调了在“依法治警”的同时,必须“以德建警”。  相似文献   

17.
官德的正与公之纲做官要讲“官德”,是个老话题。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可称作四千年前的“官德”楷模。但古往今来,老话题却又常提常新。何以故?盖在于“官”的职业特殊性。“百业吏为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地、一方,乃至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甚至社...  相似文献   

18.
谢小卫 《湖湘论坛》2002,15(1):41-41,65
“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那么,“以德治国”应该从何入手?其着力点在哪里?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一、要“治法”,也要“治人”“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以德治国”究竟从哪里着手,还是颇有争议,尚无定论。战国时期的荀子强调“治人”,他认为,法是人制定的,更是要通过人来执行,因此,治国的根本应该是“治人”。如果有好的当政者、执法者,即使法律不很完善,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没有好的当政…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 2 0 0 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 ,就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之所以可以相辅相成 ,是因为二者满足了人的两种基本安全需要。法治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给人以制度安全 ;道德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给人以情感安全。虽然这两种安全都是维持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但是在现代社会 ,应该在法治框架下推行德治。为什么要在法治框架下推行德治 ?因为法治给人以制度安全 ,这种安全更可信、更可靠、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法治的基本信念是通过法律进行治理 ,在法…  相似文献   

20.
马润  宋笑平 《前沿》2001,(11):51-55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以偏废。”这一论述 ,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 ,它说明“德治”不光是一种道德教化 ,更是一种治国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原则 ,它既是我们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又是实现民主与法制的手段和目标。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 ,也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 ,因此 ,更要增强“德治”观念 ,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一、以德治校(一 )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