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打破了以往中日两国对钓鱼岛主权搁置争论的默契,悍然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此后,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接连向中国发难,有进无退,纵使面对中国强力反制仍不妥协,甚至变本加厉。这是在日本社会日益转向右倾保守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升级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有其多方面的战略指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战略指向是凭借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力图遏制中国崛起、驾驭日本,并以此控制亚洲事务主导权;另一方面,钓鱼岛撞船、购岛、申遗等一系列事件,均表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已经拒绝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转而企图通过加强美日军事合作、增强海上保安厅力量和自卫队海空机动作战能力,以武力和强权达到侵占钓鱼岛的目的。对此,中国应强化对钓鱼岛的主权,逐步通过共同开发、提交东海外大陆架划界案、规范渔业开发等步骤,实现对钓鱼岛的渐进式实际控制。  相似文献   

3.
徐敦信 《两岸关系》2012,(10):12-13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达成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的共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由此开启,中日关系才有了40年的巨大发展,东亚地区才有了40年的稳定与安宁。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有史为凭、有法为据。  相似文献   

4.
李国强 《时事报告》2013,(1):105-107
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趋于常态化,一些尘封往事引起公众的关注,许多人想弄清楚:日本通过哪些手段"窃取"了钓鱼岛和琉球?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事实证明,对于钓鱼岛,无论是发现、命名,还是有效管辖,中国都比日本早至少500年,最晚从14、15世纪开始钓鱼岛就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然而,日本政府声称钓鱼岛是"无主地",日本对钓鱼岛的"先占"构成了钓鱼岛属于日本"固有领土"的基础。197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的"关于尖阁列岛基本见解"中,声称钓鱼岛是琉球的组成部分。那么,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日本的历史文献中,没有钓鱼岛属于日本领土的原始记载或证明。而日本与钓  相似文献   

5.
海上权益争端加剧,海洋维权形势更加严峻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11日,野田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中国民众对日本政府购岛的反感和抵制出现了长期化和持续化的迹象。野田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根源是:日本政局动荡,野田国内政策频失民意,支持率暴跌,由此绑架日本国家利益,借钓鱼岛问题提升民意;日本从未深刻反省和清算二战侵略历史;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转,走向右冀保守主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民众造成深重灾难,可是日本从未彻底反省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日本无法信任,购岛使中国民众对日本恶感加剧,民众不会退让。购岛争议使日本对中国的印象转向负面,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日本少数有识之士坚持客观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购岛行径在中日民族之间埋下仇恨的种子,影响未来的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院判决对岛屿主权争议提供了一系列先例原则,总结这些先例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审视在钓鱼岛主权争议上中日双方各自的理由,有利于判断中日双方哪一方占据更为有利的法律地位。分析证明,日本的理由违背了国际司法实践在领土主权问题上遵循的一般性原则,不能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而中国的理由符合构成领土完整主权的要求,因此,按照判例法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正>钓鱼岛,你是中国的!13亿中国人坚定地站在你的身后!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个本来值得纪念的时刻,日本右翼政客和野田政府却无端制造事端,借"购买"钓鱼岛的哗众取宠之举为自己增加政治砝码,严重伤害了13亿中国人民和所有海外华人的感情,逐步逼近了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刘少东 《人民论坛》2012,(28):19-21
中日间因近代交恶而累积的积怨,对中日两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创伤与隔阂非常严重,双方要达成广泛而稳固的互信,自然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的决心钓鱼岛争端让中日民众之间的亲和度不断降低,相互不理解和不信任感日益加重,使  相似文献   

11.
刘少东 《传承》2012,(21):84-85
钓鱼岛争端让中日民众之间的亲和度不断降低,相互不理解和不信任感日益加重,使得本来就非常脆弱的中日互信基础愈加不堪一击。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岛争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这是重建战略互信的前提。中日间因近代交恶而累积的积怨,对中日两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创伤与隔阂非常严重,双方要达成广泛而稳固的互信,自然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关注理由: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近万人的"反日大游行",很多地方发生了针对日系车、日资企业的打砸事件。核心观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新动向:就中国南海水域和钓鱼岛争端所激起的民族主义而言,它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  相似文献   

13.
叶海林 《同舟共进》2012,(10):13-14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然而因为总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11个小岛的主权争端,中日两国从官方到民间,对纪念活动都打不起精神来。实际上,即使没有钓鱼岛争端,在这两个国家谈论双边关系问题,也总是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中国与日本,地理上只是一衣带水的距离,心理上却可能疏离到了恨不得对方在某个夜晚搬到地球的另一端去。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国内一些人只看到两国的利益冲突,而无视中日两国合作共赢的成果及前景。希望日方不要误判形势,及时改弦更张,维护中日关系大局近日,日本右翼分子及部分保守派政要不断炒作"钓鱼岛问题"事出有因。近年来,日本在涉及主权的  相似文献   

15.
《友声》2012,(4):2-2
<正>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的多次严正交涉,对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我国神圣领土的悍然侵犯,严重损坏了两国关系,严重伤害了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对此,我们表示强烈愤慨和反对,对其给两国关系以及两国人民友好感情造成的恶劣影响深表忧虑。  相似文献   

16.
齐林 《小康》2012,(12):83
正近半数受访者关注钓鱼岛争端截至2012年11月初,在本年度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大事情中,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问题最让中国公众感到忧虑,但中国人应该怎样表达类似这样的忧虑、不满甚至愤怒情绪呢?2012年,中日钓鱼岛之争由于日本政府放言准备将钓鱼岛收归"国有"而日趋激烈,临近"9·18"之际,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深圳等多地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一些城市的示威游行甚至出现了失控局面。面对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公众会如此不满,甚至愤怒?"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毫无依据。1971年美日狼狈为奸,对钓鱼岛私相授受是非法无效的。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更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遭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极大愤恨和强烈反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问题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1月2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在钓鱼岛问题上偏袒日本的法案条款,与前些时侯美国国务院表态希望避免事态升级并卷入中日争端明显不同,很大原因是美国的军工垄断财团正急切希望制造国际紧张局势并转嫁危机。美、日特殊利益集团收买政客破坏中美、中日关系,严重威胁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切身利益,我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各行各业掌握的舆论、经济、贸易、民间交流杠杆,提醒、劝说美国、日本的同行制止右翼政客的反华行动,避免中美、中日关系倒退给双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图说半月     
《人民公安》2012,(18):5-7
爱国情怀理性表达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1周年纪念日,又时逢中日钓鱼岛争端之际,我国多数城市相继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爱国是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神圣领土遭到侵犯,全国民众同仇敌忾、表达捍卫祖国领土的坚  相似文献   

20.
刘江永 《传承》2012,(19):84-85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上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任何单方面行动都丝毫动摇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最近,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争议而严重恶化,直接原因是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小岛、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政府这一行径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