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层面赋予了“中华民国”承继这一领土的合法性。这对此后中国人的“中国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唯此,所有中国版图内的人民对于自身“中国人”的定位,开始成为无须赘言的自明前提,《清帝逊位诏书》的重要历史意义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2.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关系步入推进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民族政策简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今天阅读《简史》,有"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作用,对认识中国民族政策的演变发展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亦有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想象和建构世界的秩序图像,即集宇宙天道秩序、人文政教为一体的"天下"体系。当中国仍然深陷于中国朝代更迭的超稳定结构中,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现代性在西方世界加速生长,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并进而形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世界体系。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加速和深化了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无可避免地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相碰撞。这种碰撞既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之间的碰撞,也是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由此,带来的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危机。为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国走上了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现代国家构建的道路。迄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5.
"国利民福"是民元至民二上半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段的词汇,笼统地指近代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和人民的福利、幸福。它是孙中山对在清帝逊位后准备实行的民生主义的一种理论预期,也是他在分析实行民生主义的效果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既是革命党人的出发点和应有的情怀,又是革命党人追求的最终目标,甚至被上升为革命政党的主义或党德的高度,孙中山因此将他所从事的民主革命称为"国利民福革命"。由于"国利民福"中的"国"特指近代民族国家,即孙中山心目中真正的中华民国,当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时,"国利民福"就很少出现在孙中山的各类文本中。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理论形态上阐述了"实事求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概念以新的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它既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衍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延伸,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实践论、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创造性结晶。毛泽东找到和理解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概念的共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民族概念展开了不同的设计。一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前,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观,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除“民族内部阶级对立”;二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无产阶级要组成民族”;三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后,“地域性的人”要向“世界历史性的人”转变。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先后提出“民族解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着中国共产党民族观从革命性到现代性再到世界历史性的演进。正确认识以上逻辑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谋大同的历史认同,有助于把握世界民族发展大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一元主导与多元共享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路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践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丰硕历史财富是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改革部署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基础。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以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力为基础建立的统一的国家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解决了各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诉求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问题,成功破解了所谓民族国家建设这个困扰人类近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魔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也成功解决了历史上长期困扰中国政治发展的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地方之间的国家组织关系问题。目前,我国民族事务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需要从国家制度层面加以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重新梳理"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借助这种历史性的梳理重新回顾历史上的"中国"究竟是怎么样随着"时势"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提供一个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在民族地区的统战工作主要围绕民族统战而展开,这是巩固民族地区政权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客观需要。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期间,贯彻《共同纲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民族干部,为地方发展选拔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着力改善民生;提出"联合封建反封建"的策略;实行"慎重稳进"的方针;坚持"两个不能改变"的原则;善于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政策,积累了宝贵的民族统战工作经验,丰富了党的民族政策实践与统战理论。  相似文献   

11.
国家建构是指国家能力的增强和权力扩张的过程,它所描述的是近代西欧各国在中世纪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主权独立的中央集权式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在战争和地缘政治压力的驱使下,西欧各国的中央政权开始向基层社会进行渗透,加强控制,逐步剥夺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以实现中央政权对地方社会的直接统治。而将近代西欧国家建构的历程与中国相比照,则无法逐一对应。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建构起中央集权的直接统治,国家政权虽然没有很强的社会管理和控制能力,但却拥有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和强制干预的能力。与西欧相比,除未形成"民族"认同外,中国早于西欧千余年就已建立起类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进程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国家的重构。因此,对于当今中国的国家建构而言,其核心任务是通过由"民族国家"建设向"民主国家"建设的转向,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达到"权威"与"民主"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2.
路翎创作的以《初雪》、《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志愿军题材"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对于我们解读那一场战争,认识1950年代的中国有启示意义。路翎的遭遇也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文艺"规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家和人民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民族观是指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基本看法指导下处理具体民族问题的原则。郑观应既有民族优越观,又有民族平等观,二者的对立,在他资本主义商业民族观中又得到统一。这种以"对立"、"统一"为鲜明特征的民族观,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实践在民族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经验,这对于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立足民族地方实际与时代要求的双重基础,以新时代下的国家治理为导向,把握住云南作为开放前沿的历史机遇,从而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向"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迈进。  相似文献   

15.
一、等级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形成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夏代是中国由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时期。具体讲 ,“在中国 ,国家的部分出现是从启夺权开始的。”启夺取政权 ,揭开了中国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夏王朝建立以后等级君主专制制度才开始产生和形成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变“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并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将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度变为王位世袭制 ,从而把原先民主…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共治"是现代民族理论学界出现的一个新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中国,民族共治与民族自治是同时存在的,它存在"双向两层面"的共治,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政治建设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当前,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民族共治"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旋律以及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将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毛泽东毕生的追求,民主革命阶段他曾经设想通过改良和湖南自治实现独立,但走不通都失败了,最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国家独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上在目标、内容、步骤、战略方针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一些真知灼见与我们当前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致和相通的,至今仍然有其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是纵古至今的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胡族的汉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段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内迁胡族统治者在汉族先进的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为适应本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不断汉化,缩短了胡族和中原汉族的距离,加速其社会进步的进程,进而也奠定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设想这里只就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外的相关制度提出设想。(一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 ,是领导中国的政治核心力量和国家政权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之后 ,终于选择和确立下来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和调整民族关系的最基本的政治形式、根本的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它顺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合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满足了中国建国和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各项民族事业的需要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和调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最适宜的政策和…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实践中,凝练出以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为志识的青年话语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先锋,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中国青年历史定位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中国青年干事创业、堪当重任等先进属性的话语表征。新时代,既要承续既有的青年话语资源,又要在“政治上、精神上、格局上、利益上、行动上”等五维向度革新先锋青年这一话语范畴,以期稳步提升中国青年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培养造就推动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事业闯将、强国先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