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谌莉文 《理论月刊》2006,(12):118-121
从哲学和认知的观点来看,委婉语思考并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想象、一种创造。本文认为委婉语的在线理解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同时,认知语境促使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不同的概念产生关联。同时,我们提出了委婉语在线理解中多空间概念整合的认知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汉语熟语的形成发展及语义动态构建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语的形成、熟语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按照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和隐喻、概念整合等概念理论来分析熟语生成及熟语语义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爽 《理论月刊》2010,(4):129-132
童话故事向儿童提供了符合其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的意象投射对象,巧妙地把儿童无法理解的内心活动和纷杂的关系用简化明晰的意象图示进行标示,并把解决问题用超乎现实的理想手段投射出来。本文通过解读童话小说《夏洛的网》的篇章意义构建过程,凭借概念整合心理网络层层剖析作者如何向儿童阐述友谊与成长这么一个深沉厚重的话题,从而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童话隐喻的强大解释力,显示其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王晓玲 《求索》2012,(7):161-163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下对六类网络新词进行了词汇意义建构过程的讨论,认为相似或相关的两个空间都可以关联在一起形成类属空间,输入空间对接的推理形式——"糅合""截搭"是层创结构产生并最终在合成空间产生新词的动因。六类网络新词意义的建构过程所涉及的心理空间数目不等,其中派生复合类是典型的多边整合网格模式;象形复合类、会意复合类属于镜像网络整合;转用复合和谐音变异分别为单域和双域整合;词媒体为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5.
王娟 《前沿》2007,(12):116-118
认知语言观认为习语习惯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是非任意的,且具有语义理据性.本文结合Lakoff提出的认知模式(ICM)以及Kovecses&Szabo提出的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非隐喻的规约常识)对汉英习语的可分析性进行语义理据的考察.本研究表明:"可分析隐性"习语语义与词源关系密切,"准隐喻型"习语语义可从非隐喻的规约常识找到更有力的解释."可分析显性"习语语义则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规约常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因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习语的意义建构,使习语研究从静态、封闭的语言分析过渡到动态、开放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6.
李萍 《理论月刊》2014,(4):89-91
新词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新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新词的形式构建和意义构建进行解构,研究表明,新词的产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其中隐喻、转喻、类比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型效应。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英语新词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金明艳 《求索》2013,(5):158-160
“手+N”构式是“N1+N2”构式的下位构式之一。它可以分为“手(外)+N(外)”构式和“手(内)+N(外)”构式两种类型。“手”在这两种构式中的意义构建与识解有一定的区别。从意义构建上看,“手(外)+N(外)”构式的意义类型具有关系型和合成型;“手(内)+N(外)”构式的意义类型有关系型、特征映射型和合成型。从识解方式上看,“手(外)+N(外)”构式中“手”的识解,可以是表征识解,可以是隐喻识解,也可以是转喻识解;“手(内)+N(外)”构式中“手”的识解都是表征型识解。  相似文献   

8.
姜黎黎 《求索》2013,(11):144-146,149
选取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中的单音动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描写"借"、"贷"、"出"、"举"、"称"、"假"、"贳"、"貣"、"换"等9个单音动词在中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出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了演变的机制:"出""换"、"举"、"称"通过隐喻的方式衍生出借贷义,而"贷"和"貣"通过转喻方式衍生出借贷义。  相似文献   

9.
连佳 《求索》2014,(1):175-178
文化这一概念不但内涵深刻、表征丰富,而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新面貌和特点,很多与文化相关的新概念也由此产生。从图式理论来认知文化新概念,充分分析地域性作为文化图式概念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和价值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赖慧玲 《求索》2012,(7):169-170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整合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动趋式。首先,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论证了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构式性。其次,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统一描写和解释了动趋式的构式多义性及不同构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动趋式的中心意义是"空间趋向",表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的位置变化。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将事物的状态、时间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由"空间趋向"衍生出完成义和时体义。动趋式的不同构式意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符合原型效应。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文 《求索》2015,(2):130-133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边塞诗中乡愁意象的构建,未尝不是一种有趣的思维方式。通过词义和话语的概念整合,领略诗人在想象的世界中,运用明月意象来烘托闭塞枯燥的自然环境,如霜的月光使得诗人和征人强烈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地的孤寂,因而思乡情愫油然而生。在这一愁苦意象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征人所处的地域环境是信息输入的动因,触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腔的哀愁。  相似文献   

12.
黄弋桓 《求索》2012,(4):176-178
谓词性短语"不A不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为选择义。由于AB语义关系的不同,"不A不B"的构式义又有他选和折中选两种具体的表现,呈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AB的多样性及体词性AB进入"不A不B",在构式义凸现的同时AB会受到这一构式的制约。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红 《求索》2010,(9):112-113,11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通过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思维过程对目标域的认识和思考;隐喻使用的主体自洽原则即施喻者所认定的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在内在或外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相容性;概念合成是隐喻及其意义的建构过程,是认知主体经过自洽过程的自洽结果,包含连接、冲洗和合流三个认知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蕴。语言的习得必然涉及文化。但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相分离脱节的,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基于概念流利理论以及对语言与文化和认知方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隐喻在语言概念认知系统中重要地位的分析,提出外语学习中文化习得的一个全新视角,即认知视角。通过分析语言的认知性及语言表象下深刻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习得贯穿于语言习得之中,并藉此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反映的认知概念系统,最终达到认知上的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15.
生命活动中问题元认知知识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感知元认知知识、体验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感知元认知包括难易认知、类型认知和表征认知;体验元认知包括目标认知、过程认知和反思认知;策略元认知包括失误认知、元认知知识积累、元认知结构形成以及认知风格匹配。  相似文献   

16.
学科大概念教学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研读课标和单元整合,为学科育人规划适宜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和结构化的思维路径,建构深度知识观,促进问题解决和迁移创造;加强活动优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抽象概念本质和演绎概念表达,促进认知升级、思维进阶和素养发展;强化评价指引,重视评价的参与性,突出评价的增值性,关注评价的发展性,使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7.
邱峰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42-145
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其构式义是"前项(之所以‘是’后项)的特征",据此便可对"N(就)是N"所代表的两种构式义的生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构式1的态度义来自判断构式义基础上附加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仅起语义过滤作用而非生成作用;构式2的对立差异义来自其本身所包含的多个基本判断构式义。同时,判断构式义决定了N2必是常规范畴,而这又决定了N1和N2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2000-2010)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意义的构建和理解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在搜集、整理过去十年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两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全面述评:国内学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能及时跟进国外有关该理论的最新发展,向国人介绍新观点、新概念,但国内学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缺乏原创观点,基本照搬国外研究,虽然也有学者指出该理论的不足和缺陷,但对于该如何完善,缺乏细致而又可信的论证.通过对该理论在国内的研究焦点、发展趋势、优势和不足等的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民 《前沿》2010,(9):189-192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的融合能使概念认知发生人本主义的变化,从而使人对事物或现象知识的认知与表达,得以达到社会运动本身的那种显现。文章在介绍和分析意向性、概念图式等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意向性和概念图式,以及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异端在思想史的嬗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长期被遮蔽和忽视;对异端元问题缺乏深刻的认知,是遮蔽产生的重要原因。异端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被称为正统,不符合正统的思想便被视为异端。异端具有更替型和内源型两种类型。异端发生有经济政治学原因、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个体文化心理因素。异端思想具有革命性价值、启蒙价值及活跃思想氛围、盘活思想格局的价值。但反社会人格质异端,习惯性地、笼统地、不分对错地与正道相悖,对正统不假辨析地全盘抵触和批判,不一定正确、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