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大概开始于明清,其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传教士和教徒进行的翻译工作;二是国人译介欧美著作,其中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李之藻的《名理探》、严复的《穆勒名学》《名学浅说》与王国维的《辨学》贡献最为突出;三是国人译介日文著作及编写逻辑著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列强传播科学文化是为了侵占中国的领土和中国人的思想;国人传播逻辑学是为了发展科学、富国强民;西方逻辑学的传播速度慢主要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西方逻辑学本身和翻译上的原因造成的;无论如何,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对中国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清朝末年,西医西药由英、美两国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传播基督教的有效途径从西方带来,传教士免费为居民施医舍药,借机吸引民众,宣传基督教教义。继而开办医道学堂,吸引青年入学,接受基督教洗礼,发展基督教教徒,培养教徒骨干,扩大教会影响,壮大教会势力。西医西药在冲击中国几千年的祖传医药、逐渐成为人们防病治病主要措施的进程中,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半岛是其重要的传播基地。青州是西医西药由西方到东方的孵化基地和二传手,由青州再传至山东半岛,进而传遍山  相似文献   

4.
翻译马恩著作是一种极其艰辛的劳动周亮勋为了在中国传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已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劳动。没有从事过翻译的人,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翻译很简单,懂点外语就能搞,遇到困难,查查字典就行。这是对翻译工作不了解。我国当代的伟大作...  相似文献   

5.
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郝时远 《思想战线》2002,28(5):60-70
英文ethnicgroup这一术语引进中国后 ,普遍共识的翻译为“族群”。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在理解这一术语的含义和应用这一术语的实践中 ,存在对“族群”概念理解片面和应用泛化的现象。辨识ethnicgroup翻译为中文“族群”的准确性 ,同时针对台湾和大陆学界有关理解和应用“族群”概念中存在的问题 ,对“族群”应用的漫散无边和替代中文话语的“民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质疑 ,可以为全面理解和准确应用这一源自西方发达国家以“认同”为核心的术语 (eth nicgroup)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刘艳青 《前沿》2010,(19):198-200
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中的部分术语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石,中外学者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译介。但从笔者研究的几个译本来看,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其中的术语翻译仍难以避免地存在歧义与误解,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本文从中西方文论比较的角度就《文心雕龙》术语英译问题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与西方进行实质性对话。  相似文献   

7.
传教士法学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语境是传教士译介西方法学活动开启、促进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因,但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又制约译介活动的选择与发展。传教士在特殊文化空间中所形成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影响着法学译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而西方法学的译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改变了世人的知识结构乃至思想观念,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8,(21):37-37
西方医学是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医作为一门科学,16世纪以后大规模进入中国。然而,西医最初走进中国时,不是具体医道的传播,而是以介绍西医的基础生理学知识为主。明末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首先零散地出现在一些传教士的著作中。入华的耶稣会士,  相似文献   

9.
张力 《前沿》2014,(15):218-221
近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被国人认识和接受。五四时期,这些思想被国人运用,成为改造社会的武器,王光祈的工读互助主义就是这样的产物。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工读互助主义相较于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有一脉相传的内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尽管由于脱离实际,工读互助主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闪而逝的流星,但它对外来思想的实践精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容易罹患的恶性疾病。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初,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有限,中国人"不敢损伤身体"的传统观念影响西医侵入式疗法在中国的推广。传统中医在乳腺肿瘤诊疗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仍在发挥作用。西医治疗手段要被中国民众接纳,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嬗变,特别是传统身体观念的突破。20世纪30年代后,伴随对"乳房"的关注和各种渠道对于乳腺癌知识的传播,部分民众建立起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加之手术和放疗技术的发展,西医治疗逐渐为民众接纳。但在中国不同地区,乳腺癌认知和治疗依然呈现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和知识传播接受,为理解当代中国癌症防治的成就和局限提供了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除了传播福音之外,更多的是涉入中国的世俗文化生活。例如利玛窦,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精通,他把圣经里的God翻译成中国《尚书》里的上帝。我想他其实不是传播福音,他是基于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现在这个与他所不同的群体的生活中,有和他信仰体验一样的体验,有和他看到的一样的神的足迹。这个是我认为在近代传教士精神当中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就像柏格理所说,他不仅仅是口头祷告,而是做实际的拯救工作。在石门坎,柏格理不是被称为耶稣再世,而是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在西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走向世界。随着大批英美传教士来华,汉语学习成为一项备受重视的工作,各种字典也应运而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他们创办了一系列外文刊物,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传播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对儒家典籍的翻译上。他们在学习汉语、翻译中国典籍的过程中开始改变态度,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国际警务交流合作领域日渐拓宽,内容不断深入。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认识发展的局限,警务术语的翻译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研究,术语译法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本文探讨了警务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并以经济犯罪侦查主要术语为例探析了主要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以期对警务术语的翻译提供参考,促进警务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医,国人的态度似乎和对待西医的态度差别巨大。信中医的人,不但把中医视为科学、视为医学,也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信中医的人,不但生病的时候不会想到中医,甚至提出“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尽管法律把中医纳入医学(自然也是科学)的范畴,但对于民众而言,仍然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是否科学”的命题,其实追问的是“中医能否像西医一样有效治病”?  相似文献   

15.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6.
李永明 《小康》2009,(1):90-93
美国立法接受中医的另一个影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用法律形式承认中医是专业职业。充分说明不分文化背景、种族及肤色。只要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被接受和传播。西方民主社会的开放理念.实用观点及对其它文化的尊重也体现在中医立法之中。内华达州中医立法作为一个法律案例,对今天很多争取权益的法案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从中医文化传播的现状看,存在五对矛盾:假中医伪中医频出和真中医失语的矛盾;传播策略的弱化和中医文化重要性的矛盾;重视中医的言和行的矛盾;中医神秘化和大众化的矛盾;中医国际热和国内冷的矛盾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因素、传播机制因素、中医自身因素、大众心理因素、西医冲击因素等.中医文化传播突围的对策有:中医院校应该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传播机制;中医文化需要大众化和时代化.  相似文献   

18.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著《职方外纪》,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藏书和图书馆事业。但作为中国人,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则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早在翻译《华事夷言》时,就注意到了西方的藏书,特别是西方所收藏的中国图书。后来林则徐在其翻译的《四洲志》里,对西方藏书及图书馆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他之前,传教士对西方图书馆的介绍仅限于欧洲国家,而《四洲志》的介绍则包括了美国。  相似文献   

19.
1932年我在福建省邵武第六中学念书。当时学校的校长是福建省教育厅派来的,另外还有两个教学管理人员,学校秩序比较正常,各门课程都能按计划进行,大革命失败后,省教育厅又派来一个校长,他是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留洋回来的基督教徒,是个传教士,他一来,就宣扬一些西方的东西。同时,这个传教士也影响到了原来的校长和那两个管理人员的前程,所以,他们三个人就反对这个传教士,学生们对这个传教士的一些言行也很反感,原校长就借此利用我们这些学生起来反对这个传教士。我们当时是受到了大革命的洗礼,还有些进步的觉悟,于是,我们就以反传教士为契机组…  相似文献   

20.
陆羽所著《茶经》从诞生至今一千多年时间里,屡次被翻刻、续写、翻译等。饮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亚洲地区的传播是平和的、春风化雨式的,传播人群主要是来华使臣、留学生以及僧人等。而在欧美社会的传播则伴随着战争、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冲突,主要以传教士、冒险家、商人为主体。《茶经》亚洲语言的翻译与出版是茶文化深化和广泛传播的标志,而欧美语言的翻译与出版则比中国茶文化的介绍要晚很多,直到20世纪才出现诸多欧美语言的译本。透过直观可见的一片茶叶展现中国人融于血脉之中的价值观,展示可信、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是《茶经》跨文化传播的成效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