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微 《湖湘论坛》2014,(2):100-105
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中,90%的老年人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没有全面系统的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就无法实现。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公益慈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空间巨大。更快捷、更大规模地引导公益慈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积极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社区社会公益慈善工作站平台,打造吸引各类慈善力量进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磁铁石"和"变电站",形成社区养老服务良性供给"生产线",构建公益慈善对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供给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多元主体已广泛参与到养老服务领域中,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但实践中经常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政策效率,必须推进体制、机制以及手段、内容方面的创新。文章从社会治理创新的角度,从制度层面、工具层面、政策层面构建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一个分析框架,且分别从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信息化网络技术工具的采用、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内容创新三个方面,就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服务嵌入"是指由社会各方主体提供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嵌入到城市居家养老这一过程中,然后由老年人根据自身养老需求无偿或有偿使用这些服务。从嵌入主体来看:第一,服务嵌入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也就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的性质不是单一的,有不同性质的嵌入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区、市场、社会公益组织。第二,服务嵌入主体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应是多层次的。一般来说,政府  相似文献   

4.
"碎片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难以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方面、高质量的需求,以整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为抓手,实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是破解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广州"3+X"模式以"大配餐"为突破口,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搭建一体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但是,老龄化社会政策不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性质定位不清、资源的地域限制、公共资源垄断等因素制约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要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就要以积极老龄化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厘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公共事务的边界、各级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责任,完善及整合涉老助残政策及设施,推动精准养老;强化省、市、区、街协调能力,制定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引导政策和支持措施,减少因政策而产生的区域不平等和过度竞争,破解公共资源垄断;以"公益银行"为平台,搭建助老共同体,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他助转向互助、自助。  相似文献   

5.
借鉴社会救助中的分层分类概念,根据老年人特征进行养老服务分层设计,按照服务内容进行分类供给,构建分层分类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重要保障。农村分层分类养老服务构建需以政府为主导、需求为导向,协同多元主体、适应经济发展,综合考量制度设计与运行管理、供给内容与供给方式、经济支持与技术驱动,联合供给主体、丰富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推动供给赋能,全面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研究城市新社区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武汉市J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基本认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精神养老方面的重要性;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群众自主供给为主、社区居委会"要素式"扶持为辅的发展模式;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频率和信息传达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社区老年人社会分层严重,文化水平、自我认知等因素对老年人的文化参与度有较大影响。对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加大社区"要素式"扶持力度和范围,大力培养社区老年人志愿者队伍,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7.
"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居家养老的创新模式,对我国未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提升服务社会化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监督机制等途径,提升"虚拟养老院"服务供给能力,缓解机构养老压力,减轻家庭养老成本,提高我国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近年来北京市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旨在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供给困难。驿站由法人或具有法人资质的专业团队运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就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护理、心理支持、社会交流等服务。近年来,养老服务驿站在规模数量增加的同时,面临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挑战,需要从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运作机制、市场参与等多个维度加以完善,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叶雷  宋连青 《前沿》2012,(22):115-117
在我国,社区作为公益性养老的途径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社区发育程度不高和政府政策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片面追求市场化、制度化程度低、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区能力不足的矛盾,难以提升公益化养老的品质.比较国外经验,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是:完善社区养老的制度与政策、增强社区归属感、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成员”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体系、实行政策倾斜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等.  相似文献   

10.
《政策瞭望》2014,(6):58-58
最近,上海市政府出台意见,提出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1)统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落实《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编制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全市养老设施布局的总体目标、规划总量、空间布局等基本要求,合理布局养老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交通、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对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2)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制度,政府投资举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无子女、失能、高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其中收住失能老年人数量占总入住老年人数量的70%以上。确保政府举办养老机构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的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因地制宜兴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4)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统筹社会服务资源,设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机构,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5)支撑家庭照料服务开展。实施家庭照料者培训项目,依托专业医疗机构、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助老服务社等专业社会组织,为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提供培训,提高其专业照护能力。(6)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实施养老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构建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为什么要制定《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要求,我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和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应当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养老服务格局、构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  相似文献   

12.
正广西柳州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目标,积极探索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从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努力为老年人提供符合消费需求、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自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以来,2019年柳州全市养老产业引入社会资本(含政府投资平台)投入达3.6亿元,推动开工及建成一批养老重大项目,延长养老服务产业链,作为广西首个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城市承办全国康复辅具龙头企业柳州行专项推介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迅速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机制不顺、活力不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突破瓶颈,建立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民生保障是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标志,全域城市化加快了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进程。大连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以生活照料为主的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巨大而紧迫的需求。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我们提出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援助网络。即以社区服务为中心,构建资金、人才、政策、机制相互连通、互为支撑的社区养老服务援助网络。  相似文献   

15.
现有法律服务供给机制存在服务机构缺乏科学管理、主体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服务领域单一等问题。文章在剖析法律保障缺乏、决策模式不合理、需求表达机制不畅通、供给主体不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立法保障、健全法律服务网络、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法律服务供给联动模式等创新机制构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为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也是其不可让渡的基本职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有效制度安排,通过培育社区公共服务准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与社会社团以及居民互动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供给与监督机制等制度创新,实现对服务模式、服务体制的整体重构,确保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各类主体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参与,确保社区公共服务机制运行的以人为本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养老行业也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必要性(一)养老的需求总量提升。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以上老年人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如此庞大的养老主体,对于日常照料、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将  相似文献   

18.
樊文 《中国民政》2024,(5):54-55
<正>“对我们老年人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近日,社区志愿者免费上门为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龙泉村77岁的独居老人龙奶奶开展打扫卫生、做饭、陪老人聊天等服务活动,暖心的服务赢得了老人的称赞。龙泉村的关爱老人服务机制,是邵阳市完善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邵阳市以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为契机,围绕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的养老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供给、补齐设施短板、提高服务效能,倾心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袁春瑛  丁文俊 《公安研究》2009,(9):22-26,41
良好的偏好显示机制能有效地反映出治安服务供需利益相关主体的要求,使供给决策与治安服务需求更加吻合,达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我国目前的公共治安服务需求偏好表达存在着呼吁渠道阻滞或偏向、投票渠道弱化和失准等不足,应从创建多元化的利益表达与问题解决机制、实行公众参与式决策的有限投票机制、选择供给成本适度的筹资方式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20.
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中,存在着多主体和多部门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问题。要解决这种碎片化困境,必须探索构建公共服务供给的协同机制。本文从"目标"和"利益"两个变量出发,来构建公共服务协同机制的分析框架,提出科层制协同、沟通性协同、公-私协同、战略性协同四种协同机制,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来阐释每一种协同机制的内在关系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